摘要:将五种不同尺寸(170、190、210、230和250 nm)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 - 丙烯酸丙烯酸)光子晶体(PCS)(PCS)应用于三种普通织物,即多酰胺,聚酯和棉花。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两种UV/VIS反射分光光度计技术(集成球体和散射测量法)分析了PC涂层的织物,以评估PC的自组装以及获得的光谱和颜色特性。结果表明,织物的表面粗糙度对PC产生的颜色产生了重大影响。聚酰胺涂层的织物是唯一具有虹彩效果的样品,比聚酯和棉样品产生更加生动和鲜艳的色彩。观察到,随着入射光角的增加,随着新反射峰的形成,反射峰的高营养偏移发生。此外,用照明剂的光源在聚酰胺样品上进行了颜色行为模拟。照明剂A模拟显示出比用D50照明的模拟颜色更绿色和黄色的结构色。使用散射法对聚酯和棉花样品进行分析以检查虹彩是否在眼检查后看不见,然后证明存在于这些样品中。这项工作可以更好地理解结构颜色及其虹彩如何受到纺织底物形态和纤维类型的影响。
仅供研究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程序。如需了解当前认证,请访问 thermofisher.com/certifications © 2023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保留所有权利。除非另有说明,所有商标均为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及其子公司的财产。AN54685_E 11/23M
振幅[3,4]光散射的方向性[5,6]自旋[7,8]和轨道角动量[9,10],而不受金属基方法固有材料损耗的限制。特别是,由近场增强驱动的应用,如生物分子传感,依赖于高共振品质因数(Q)(定义为共振波长除以线宽),因此需要高的电磁近场强度来实现最大样本灵敏度。[11,12]从米氏理论等中得知,共振品质因数和共振器折射率[13]之间的固有相关性,因此推动了基于高折射率材料体系(如硅[14,15]锗[16,17]或磷化镓)的全电介质纳米光子学的发展。 [18,19] 尽管这些材料在近红外 (NIR) 和红外 (IR) 光谱区域具有出色的高 Q 共振特性,但由于它们的带隙能量处于中间水平,因此在整个可见光谱范围内都伴随着较高的材料固有带间吸收损耗。由于这些基本的材料限制,在整个可见光谱范围内都缺乏无损高折射率材料。[20–23] 特别是,对于可见波长范围,存在大带隙和无损材料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