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国家统计局对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的划定基础上,从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和数字效率提升五个产业维度中选取指标,构建了测度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沿海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五个产业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五个产业维度的耦合协调关系大多处于中高耦合和低耦合协调阶段,各省市耦合协调特征不同。数值评估结果可以直观了解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足,为各省市乃至全国中长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未来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投入,各省应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地方政府。为此,各省市正在积极建立适合其人工智能发展特定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例如,上海市颁布了中国首个省级工业人工智能发展条例,14 而广州则致力于推动“车-路-城”模式的一体化建设,15 涵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这种多管齐下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地方挑战,而且最终有助于在中国建立更具凝聚力和效率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然而,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由于中国没有CMR数据,我们主要根据省际流动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进行假设 4 。假设各省市劳动力投入减少10%-50%。对于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省,服务业劳动力投入降至70%,其他行业降至95%。陆地交通限制:假设湖北省进出公路和铁路运输在省界等候时间为72小时。在欧洲,申根成员国之间的航线等候时间假设为6小时,反映边境检疫导致国家间延误,否则人员自由流动得到保证。国际航班减少:模型中航班频率降低,以反映全球国际/国内航班频率减少。此外,每公里机票价格翻倍,以反映运力有限导致的空运成本飞涨。此外,为了反映相互实施的移民限制的影响,各国之间服务业的非关税壁垒预计增加一倍 5 。
本研究采用2013—2017年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对中国三大区域水电发电总体效率得分进行评估。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以装机容量数据、劳动力数据和设备利用小时数为投入指标,以发电量和CO 2 减排量为产出指标。通过比较装机容量和CO 2 减排量两个指标的效率值,分析各省市水电装机发电量效率与碳减排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投入产出指标水平、水电总体效率得分、装机容量—碳减排效率对比等方面,西部地区最好,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自然水资源和地理优势对水电效率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对水电效率的影响较小,中国应因地制宜推进水电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