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工程的最新进展表明,通过长期植入的微电极阵列从受试者的前额叶皮层(PFC)收集的局部田间电位(LFP)信号是用于设计鲁棒和弹性大脑 - 计算机接口(BCIS)[1-4]的峰值计数记录的可靠替代方法。非参数回归的理论已证明对基于LFP的解码器的成功至关重要。如[4,5]所述,非参数回归在LFPS中的应用导致基于著名的Pinsker定理的基于复杂的基于频谱的特征提取技术的发展。与流行的特征提取方法相反,例如基于常规的功率谱密度(PSD)的解码器[6]或基于试验的空间协方差矩阵[7,8]的解码器,仅考虑了LFP信号振幅中存储的信息,Pinsker的特征
摘要。局部场电位 (LFP) 源自数千个神经元。因此,它们可以为脑机接口 (BMI) 提供持久而稳定的控制信号。在这里,我们评估了在使用基于 LFP 的 BMI 进行 2-D 光标控制期间 2 只猴子初级运动皮层中 LFP 的稳定性。使用无需再训练或适应的仿生 BMI 解码器,猴子表现出高性能,并且保持稳定超过 11 个月。离线时,我们通过从每个会话中的各个特征计算大脑控制的光标速度的解码器并在最后一个会话中使用它们解码速度来检查 LFP 特征的稳定性。许多 LFP 特征与光标速度显示出高度相关性,并且光标速度在 11 个月内变得越来越稳定。这表明猴子学会了运动皮层场电位和输出之间的稳定映射,并且 LFP 将为 BMI 提供高度稳定的信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