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微观世界规律的客观实在的出现一直是长期争论的焦点。近期的方法似乎至少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即对给定可观测量在物理自由度上的信息进行编码是该可观测量成为物理实在元素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本前提,并受到量子信息论的启发,我们在此建立了量子实在论的公理化——一种与量子理论兼容的实在论概念。我们的策略包括列出一些能够以“度量”独立的方式表征量子实在论的物理驱动原理。我们引入了一些定义单调性和实在论测度的标准,然后在一些著名的信息论中寻找潜在候选者——由冯·诺依曼、雷尼和查利斯熵引起的理论。我们明确地构造了一些熵量词类,其中一些被证明满足所有提出的公理,因此可以作为给定物理可观测量的真实度(或确定性)的忠实估计。希望我们的框架可以为进一步讨论量子力学的基础方面提供正式的基础。
为了参与这一讨论,我们探讨了巴拉德的代理实在论与量子退相干和量子达尔文主义的关系(Schlosshauer,2019;Zurek,1994、2003、2009、2018、2022)。我们认为,这些对量子物理的解读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它们将新唯物主义的焦点从量子力学转移到物质本体论和社会规模的涌现上。我们并不是反对新唯物主义;我们支持它作为一项政治和智力项目,推动它跨学科地与世界接触,并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等其他社会理论体系的局限。相反,我们建议批判性地考虑巴拉德(2007)代理实在论背后的物理学,以及该领域的发展和在社会领域思考巴拉德理论的持续挑战。
2.1 引言 ................................................................................................ 17 2.2 什么是工具主义? ................................................................................ 17 2.3 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 18 2.3.1 科学理论的作用 ................................................................................ 18 2.3.2 科学理论的地位 ................................................................................ 20 2.3.3 工具主义理论是不成熟的理论 ...................................................... 20 2.3.4 理论与模型 ................................................................................ 22 2.3.5 实验与理论 ................................................................................ 22 2.3.6 理论是现实的一部分 ............................................................................. 23 2.3.7 总结 ................................................................................................ 24 2.4 工具主义的起源 ................................................................................ 24 2.4.1 挽回面子 ................................................................................ 24 2.4.2 唯名论与现象主义 .................................................................. ..... 25 2.4.3 伽利略的实在论 ................................................................................ 26 2.4.4 牛顿:工具主义者还是实在论者? .............................................................. 27 2.4.
本论文集的散文表达了那些尊重圣托马斯·阿奎那永恒哲学的人的当代关注。与圣托马斯逝世后几个世纪的崇拜者一样,投稿人对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多种甚至相互对立的解读。讨论范围从对托马斯主义的哲学实在论的各种看法,以及托马斯主义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各个方面,到对托马斯主义哲学的未来前景的探索。所有投稿人都同意,圣托马斯哲学为独特的哲学观提供了基础,这种哲学观对于现代和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动荡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投稿人:GA McCool、DW Hudson、J. Pieper、EA Synan、R. Dennehy、RF Harvanek、DJ FitzGerald、WN Clarke、BM Ashley、VM Colapietro、JC Cahalan、J.-P. Rentto、DB Burrell、JFX Knasas、JW Koterski、M. Montgomery、V. Possenti、JA DiNoia、DL Schindler、J. Dougherty、D. Westberg、R. Cessario、G. Froelich。 17.50 美元纸质
2 ( | ψ 1 ⟩ + | ψ 2 ⟩ )。换句话说,改变初始叠加态各个分支局部相的局部幺正变换,同时也改变了粒子的底层物理态。下一步要证明,上述两种情形下改变的物理态是不同的。薛定谔方程确保一个区域的局部幺正变换不会改变粒子在其他区域的波函数。从灵能本体论观点来看,这意味着一个区域的局部幺正变换不会改变粒子在其他区域的物理状态。那么,改变 | ψ 1 ⟩ 局部相的局部幺正变换只会改变 | ψ 1 ⟩ 区域内粒子的物理状态,而改变 | ψ 2 ⟩ 局部相的局部幺正变换只会改变 | ψ 2 ⟩ 区域内粒子的物理状态。因此,上述两种情况下改变的物理状态是不同的。这证明了灵能本体观的全局相的真实性。上述证明隐含地假设空间中每个点的单个粒子的波函数代表该点的局部物理性质。这是一个自然的假设,为现有的波函数本体论解释(如波函数实在论)所承认(Albert,2013)。在此假设下,改变粒子空间叠加的一个分支的局部幺正变换只会改变该分支区域的物理状态(如果物理状态有任何变化)。这是上述证明的基础。请注意,原则上可以通过保护性测量(直至全局相)来测量空间中每个点的单个粒子的波函数(当波函数已知时)(Aharonov and Vaidman,1993;Aharonov,Anandan and Vaidman,1993;Gao,2015)。例如,上述叠加各分支的密度和通量密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