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当一个人摄入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时。这种疾病通常与卫生条件差的国家有关。然而,肝炎仍可能在发达国家发生,疫情往往与点源有关。这些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良好,难以消灭,在加热至 50°C 和 pH 值为 2 – 9.6 等不利条件下也能存活,并且感染剂量较低。
1. 背景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是肠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人戊型肝炎病毒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和正戊型肝炎病毒 A 属,有四种主要致病基因型 (基因型 1、2、3 和 4),属于同一血清型。不同基因型的传播途径和地理分布各异。戊型肝炎基因型 1 和 2 主要感染人类,而基因型 3 和 4 主要感染非人类哺乳动物,偶尔可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基因型 1 和 2 主要经粪口传播,特别是饮用水被粪便污染时。基因型 3 和 4 主要通过人畜共患途径传播,通过食用未煮熟或未煮熟的肉类传播,环境也是可能的传染源。感染可爆发或零星发生。基因型 1 和 2 是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最常见的 HEV 基因型,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通常发生在存在潜在地方性病毒传播的环境中。这些疫情尤其发生在拥挤、低收入、无法获得清洁水和人类粪便处理的环境。生活在脆弱、受冲突影响环境中的人和弱势群体,尤其是难民或境内流离失所者 (IDP) 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洪水和暴雨等环境条件,加上恶劣的卫生条件,往往会促进病毒的传播 (1-3)。虽然偶尔会出现零星病例和旅行相关感染,但 HEV 仍然是一种贫困疾病。
戊型肝炎病毒可在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有限的人群中引发大规模、长期的疫情。戊型肝炎感染对妊娠晚期的孕妇尤其危险。有一种疫苗叫 Hecolin,但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建议,但从未用于应对疫情。2022 年,南苏丹卫生部和无国界医生组织在疫情期间首次在一个有 10 多万人的国内流离失所者营地使用了这种疫苗。我们报告了疫苗接种活动的结果,结果显示疫苗接种率很高,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我们表明,在疫情期间使用 Hecolin 进行疫苗接种活动可以覆盖许多高风险人群,并且耐受性良好。希望这能激发人们在未来再次使用这种疫苗的信心。
为应对疫情,南苏丹卫生部和无国界医生组织在本提乌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疫苗接种,使用的是中国研发和测试的希可林疫苗。疫苗接种对象为16至40岁的人群,包括孕妇。2022年3月、4月和10月进行了三轮疫苗接种。第一剂共接种39,764剂,第二剂共接种26,110剂,第三剂共接种14,293剂。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剂的接种量似乎高于其他剂量,因为纳入了符合条件的新人,但第二轮和第三轮中均未出现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