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 229 Th 核中低能级同质异能态 3 / 2 + ( E < 10 eV)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可以设计超精密核钟 [1, 2, 3, 4]、光学范围的核激光器 [5, 6] 和 VUV 范围的核发光二极管 [7],以及研究许多不寻常的过程:激光辐射通过电子桥处的电子壳层激发和衰变 229 m Th [8, 9, 10, 11, 12, 13, 14, 15],通过边界条件 [16] 或化学环境 [17, 18] 控制同质异能能级 γ 衰变,229 m Th 异构体的 α 衰变 [19] 及其伴随的轫致辐射 [20],精细结构常数和强相互作用参数变化的相对影响 [21, 22, 23]、长时间衰变定律的指数性检验 [24] 等。229 m Th 同质异能态的激发能量是所有已知原子核中最低的。根据最新数据 [25],它的能量 E is 为 8.19±0.12 eV。这个结果与文献 [26] 中获得的 E is = 8.28±0.17 eV 值接近,也与文献 [27] 测量的 E is = 8.10±0.17 eV 和文献 [28] 中的 E is = 7.8±0.5 eV 接近。在此之前,在 1990 年至 2007 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 E is < 5 eV [29, 30]。目前,233 U 的 α 衰变实际上是获得 229 m Th 异构体的唯一方法。目前无法通过激光辐射有效激发 229 m Th,因为这需要比现在更精确地了解跃迁能量。因此,在工作 [7] 中,提出通过非弹性电子散射激发 229 m Th。事实证明,在束流能量区域 E ≈ 10 eV 内,激发截面达到 10 − 25 cm 2 的值。如此大的截面表明,使用带负电的粒子束获得 229 m Th 的方法是有前途的。作为工作 [7] 的延续,我们在此考虑低能μ子与 229 Th 核的非弹性散射过程。此类工作的先决条件可能是以下考虑。在 Born 近似中,核激发到能量为 E 的同质异能态的截面在文献 [31] 中通过分析获得,在文献 [32] 中通过分析获得。磁偶极子 ( M 1) 跃迁和电四极子 ( E 2) 跃迁的截面形式为 [31, 32]
1 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Hampton, VA, United States, 2 Istituto Nazionale di Fisica Nucleare (INFN), Sezione di Milano, Milan, Italy, 3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 Heidelberg, Germany, 4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Heidelberg, Germany, 5 Thales Alenia Space, Torino, Italy, 6 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 Darmstadt, Germany, 7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 Russia, 8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Durham, NH, United States, 9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Darmstadt, Germany, 10 Heidelberg Ion Beam Therapy Center, Heidelberg, Germany, 11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N, United States, 12 University of Trento, Trento, Italy, 13 Trento Institute for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INFN-TIFPA), Trento, Italy, 14 Universita ' di Roma “ Sapienza ” , Roma, Italy, 15 European Space Agency, Noordwijk, Netherlands, 16 RHEA System, Noordwijk,荷兰,17 TechnischeUniversitätWien,Atominstitut,维也纳,奥地利,奥地利18号Chalmers技术大学,哥德堡,瑞典,19莱多斯创新公司19,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
Charles W. Haines 博士、Panchapakesan Venkataraman 博士、Mark H. Kempski 博士、Chris Nilsen 博士(他不知不觉地引导我走上了贝塞尔曲线的道路)、George Komorowski 先生和 David Hathaway,均为 RTT 机械工程系的教职员工。
合作。咨询小组每个都关注一个技术领域,定期开会审查计划的主要部分,分配相对优先级,并确定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具体关键问题。对于选定的特定主题,咨询小组会赞助子小组,这些小组会对用户需求、当前知识状态和现有数据资源进行详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推荐一项或多项数据汇编活动。本次大会
涡流管,也称为Ranque Vortex Tube,Hilsch Vortex管和Ranque E Hilsch Vortex管,是一种设备,可以通过Intlet Ougzzles向涡流室分隔地进入涡流室,使其可将热和冷空气分开。涡流管是由冶金学家和物理学家Ranque于1933年发现的,而德国物理学家Rudolf Hilsch则改进了设计。一个兰斯式涡流管由一个或多个入口喷嘴,一个涡流室,冷端孔,热端控制阀和管组成。设计的涡流室的特殊内部配置结合了压力和加速空气的效果,达到了高旋转速率(超过百万rpm)(Pinar等,2009)。涡流管根据其流量特征分为两组:反流(图1)和平行流(图2)RHVT。在这项研究中,已经使用了反流RHVT。反流的工作原理Ranque E Hils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