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重新审视了中日现代化道路对比的旧论点。它发展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以探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变革——明治时期日本果断转向西方,而清朝中国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反应迟缓——是这些对比道路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我们的框架和历史叙述突出了德川日本封建、分散的政治制度与清朝中国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之间的对比,这是推动不同意识形态调整模式的关键决定因素。我们认为,1894-95 年日本对中国的海军胜利在当时的中国帝国意识形态下是无法证明的,因此成为中国随后意识形态转型的催化剂,中国通过借鉴日本成功的明治维新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实现这一转型。我们的分析框架是从比较历史叙述发展而来的,它为我们理解政治和经济变革提供了新的见解,即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性。关键词 :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变迁、中国、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分化、明治维新、集权、分权
摘要 本文评估了日本自现代性开始以来,即明治维新 (1868) 以来的日本主要哲学思想。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日本领先的现代性和伦理学哲学家(福泽谕吉、西田几多郎、西周和和辻哲郎),可以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提供具有全球价值的教训,他们每个人都与西方哲学传统密切相关。通过转向这些哲学家,我们可以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兴技术的广泛个人主义和西方导向的伦理辩论中取得进展,通过引入社区、整体、真诚和心灵的概念。关于涉及分析、判断、学习和与人类情感互动的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本文认为:(a)日本本身可能在内部更好地利用历史悠久的本土伦理思想,特别是当它适用于数据问题和与技术的关系时;但同时(b)在外部,西方和全球关于新兴技术的伦理讨论将从日本获得宝贵的见解。本文最后从日本现代哲学家那里提炼出四条伦理建议或香料,这些建议或香料与日本国家人工智能政策和国际论坛(如标准制定和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政策制定)的新兴技术背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