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 PRAC 关于培美曲塞 PSUR 的评估报告,科学结论如下:鉴于培美曲塞药代动力学的现有数据,并考虑到体外研究表明培美曲塞由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3 (OAT3) 主动释放,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的 IC50 值,PRAC 认为质子泵抑制剂与培美曲塞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至少是合理的可能性。 PRAC 认为,含有培美曲塞的产品的产品信息应做相应修改。在重新审查了 PRAC 的建议后,CHMP 同意该建议的总体结论和理由。营销授权条款变更的理由根据对培美曲塞的科学结论,CHMP 认为,含有培美曲塞的药品的利益风险平衡不会因产品信息的拟议变更而改变。
脑转移是一种常见现象(1),多见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初诊、治疗中或治疗后。脑转移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其他因素,如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年龄等(2)。具体来说,当转移灶少于3个时,可优先考虑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而当转移灶多于3个时,全脑放疗(WBRT)可能更有优势。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过去几十年来,晚期NSCLC的治疗取得了进展,包括NSCLC脑转移的治疗。例如,对于晚期NSCLC患者,应用具有特异性靶点的相应药物,预后明显改善(3)。小分子药物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BBB),对脑转移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4)。遗憾的是,由于分子靶向治疗覆盖范围有限,例如,晚期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发生率仅为20–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4易位的发生率仅为3–5%,因此对于大多数伴有脑转移的晚期NSCLC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
摘要。背景/目的:已有报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我们评估了奥希替尼与培美曲塞联合治疗的治疗潜力,并研究了其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我们分析了奥希替尼±培美曲塞在 PC-9 和 H1975 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评估了这些培养细胞暴露于奥希替尼±培美曲塞时的基因表达。建立了对奥希替尼±培美曲塞具有耐药性的细胞系,以探索耐药机制。结果:与体外和体内单药治疗相比,奥希替尼+培美曲塞治疗延缓了耐药性的出现。在暴露于奥希替尼+培美曲塞的 PC-9 和 H1975 中,抗凋亡基因 PLK1 的表达下调,而在耐药细胞中则上调。此外,抑制PLK1可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结论:阻断PLK1有助于介导奥希替尼+培美曲塞的协同抗增殖作用。PLK1过表达可能是奥希替尼+培美曲塞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
肺癌仍是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大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大多数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1)。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在NSCLC治疗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2-4),但含铂双药化疗是大多数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5,6)。III期PARAMOUNT研究表明,对于接受4个周期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诱导化疗后病情无进展(PD)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在体能状态(PF)评分为0–1分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培美曲塞继续维持治疗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4.4个月vs. 2.8个月)和总生存期(OS)(13.9个月vs. 11.0个月)(7)。维持治疗是在一定数量的初始化疗周期结束时通过追加药物来延长治疗时间(8)。培美曲塞是晚期NSCLC全面治疗中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目前的临床数据支持其作为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同药维持治疗和不同药物维持治疗(7,9)。培美曲塞维持治疗已成为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的常规治疗策略,旨在延长肿瘤缓解或病情稳定(SD),在一线(含培美曲塞的铂类双药)治疗后立即开始。最近的研究表明,培美曲塞维持治疗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维持治疗通常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7)。
鳞状细胞癌 (SqCC) 是第二大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组织类型,占 NSCLC 病例的 20%-30% [1]。尽管近年来分子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显著提高了晚期 NSCLC 患者的生存率,但晚期肺 SqCC 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肺 SqCC 患者通常在年龄较大时才被确诊,并伴有多种合并症,使他们容易受到治疗引起的毒性影响 [2,3]。此外,大多数具有生存获益的治疗突破并不适用于这种组织类型。肺 SqCC 与吸烟直接相关,因此具有高突变率和复杂的基因组改变,使开发有效的靶向疗法变得复杂 [4,5]。
脑膜炎会损伤大脑半球、脑神经、脊髓及相关神经根,导致患者整体状况逐渐恶化,如不及时治疗,将迅速导致死亡。即使采用最大限度的治疗,脑膜炎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也仅从 1-3 个月增加至 3-11 个月(1、2、4),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因素。靶向治疗是靶向突变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而化疗是野生型患者的首选(3)。脑膜炎化疗方案的标准治疗和贝伐单抗和培美曲塞等新药的作用尚未确定(5)。此外,全脑放疗 (WBRT) 的生存获益仍存在争议(6、7)。在适当的治疗下,鞘内化疗 (ITC) 可提供令人满意的反应率和生存获益,一项汇总研究报告的中位生存期为 7.5 个月(8)。然而,非靶向突变的化疗后患者进展和带有可操作突变的靶向治疗后患者进展可能迅速恶化。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难治性 LM(rLM)患者,高剂量厄洛替尼(9)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 6.2 个月,标准剂量奥希替尼为 7.2 个月,高剂量奥希替尼为 11.0 个月(10,11)。目前关于 rLM 的文献主要集中在 EGFR 突变患者,定义为经典或常规剂量靶向治疗后的进展,主要在第一代或第二代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但随着三代靶向药物的批准和广泛使用,对 rLM 定义的差异导致试验中患者特征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存结果。目前,rLM 缺乏标准定义,亦无标准的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