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量词密钥分布允许在两个通信参与者之间生成一个原始密钥,其中发件人是量子参与者,而接收器是经典的参与者。本文介绍了基于超置铃状状态的原始半量子密钥分布协议。超置钟状状态可以同时纠缠在极化和空间自由度,从而增强通道容量。根据超置钟状态的特征,所提出的协议比基于钟状的协议更有效。此外,详细分析了措施 - 重新构成攻击,截距 - 重新发射攻击和纠缠 - 测量攻击。安全性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协议是安全的。此外,还提出了基于超置钟状态的多方半量子密钥分布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一个量子参与者和多个经典参与者之间的密钥分布。
在哪里进行检测?374 MDG:周一至周五 10:00-12:00 结果可能需要长达 48 小时,可在 tricareonline.com 上获取 返回飞行:致电飞行医学中心 225-5202 如果症状恶化,请寻求医疗护理 隔离“天数”从出现症状或检测呈阳性的第二天开始 隔离“天数”从最后一天暴露的第二天开始 有疑问?:咨询您的指挥系统
摘要 未来几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可受益于光学技术。特别是光学时钟可以备份或取代目前使用的微波时钟,由于其较低的频率不稳定性,有可能改善 GNSS 定位。此外,光学时钟技术与光学卫星间链路相结合,可实现新的 GNSS 架构,例如,通过使用时间和频率传输技术同步星座内的远距离光学频率参考。基于分子碘的无多普勒光谱的光学频率参考被视为未来 GNSS 光学时钟的有希望的候选者。已经开发出紧凑而坚固的装置,显示在 1 秒到 10,000 秒之间的平均时间内频率不稳定性在 10-15 级别。我们介绍了用于未来 GNSS 的光学时钟技术,并介绍了我们基于碘的光学频率参考的当前开发状态。
Bell态是实现量子信息任务的最基本资源,在量子力学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利用轨道角动量(OAM)编码单光子Bell态可以实现高维Hilbert空间,这对于量子信息领域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agnac干涉仪的单光子OAM Bell态演化装置,可以将输入Bell态与输出态一一对应。此外,我们还发展了一种单光子单像素成像(SPI)技术来获取输出态的干涉图像,该技术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减少了采集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干涉图像的差异可以完全识别单光子OAM Bell态,创新性地将SPI技术应用于单光子OAM Bell态的识别。这表明SPI技术有效促进了基于OAM的量子信息研究,而基于OAM的量子信息又为SPI技术提供了明确的应用场景。
以下框图描述了 AR-51A 的运行。该装置包括铷钟标准,并接受来自内部 GPS 接收器、外部 GPS、外部 1PPS 或外部 IRIG B 的输入。所有输出均来自内部铷钟,该时钟通过数字 PLL 锁定到内部 GPS 接收器或外部输入之一。因此,铷钟的频率和时间平均跟随 GPS。如果 GPS 接收在短时间或长时间内丢失,铷钟将继续保持准确的时间和频率,而不会发生相位中断。
已知 229 Th 原子核具有同质异能态,其能量比基态高出约 8 eV,比典型的核激发能低几个数量级。这启发了低能核物理领域的研究,其中核跃迁率将受电子壳层影响。低能量使 229 Th 同质异能体易于进行共振激光激发。利用激光冷却的捕获钍离子或透明固体中的钍掺杂离子实现核共振,可作为非常高精度光学时钟的参考。这种核钟与传统原子钟之间的精确频率比较将提供对超出标准模型的假设新物理效应的灵敏度。虽然 229 Th 的激光激发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最近的实验已经提供了有关跃迁能量和相关核特性的重要信息。
曹嘉诚 Chou Ka Seng, 王奇隆 Wong Kei Long, 沉璐 Shen Lu 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课程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omputer Applied Technology
本文比较了钟形曲线方法和替代性能评估方法。Bell曲线方法在组织中广泛用于估计员工绩效。但是,它是为了创造不利的工作环境和相对于多元化反馈和目标设定而灰心的工作环境,这被认为是对评估员工绩效的更有效和无偏见的方法。本研究使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绩效评估方法与员工结果之间的关联。通过调查,访谈和档案绩效数据收集数据。结果揭示了钟形曲线方法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而多源反馈和目标设定方法在创建有利的工作环境时更为实际。定量分析表明,钟形曲线方法与这些结果负相关,而多源反馈和目标设定则呈正相关。调查结果建议组织应重新审查铃曲线方法的使用,并重新调用以员工为中心的方法。多源反馈和目标设定是可以创造公正的工作环境,支持员工发展并推动积极组织成果的潜在替代方案。通过实施替代性能评估方法,组织可以解决劳动力的潜力,并促进一种文化,从而赋予员工繁荣发展。
R. Dong、Prof. S. Liu、Prof. X. Jiang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哈尔滨市南岗区益矿路 2 号 150001 电子邮件:shaoqinliu@hit.edu.cn; jiang@sustech.edu.cn 董荣军,杭聪,陈哲,刘晓玲,钟玲,齐建军,黄勇,蒋晓玲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院路 1088 号 518055 王林博士,王林教授,陆英教授 中国科学院脑连接组与操控重点实验室,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港脑科学研究院-深圳基础研究中心 深圳 518055,中国 电子邮件:lp.wang@siat.ac.cn; luyi@sia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