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上,螺原体仅从花和其他植物部位的表面、各种昆虫的内脏和血淋巴以及维管植物的液体(韧皮部汁液)和以这些液体为食的昆虫中分离出来。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在虾中发现的第一种致病螺原体,以及通过组织学评估、原位杂交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16S rRNA 序列同源性和注射感染性研究对其进行表征的结果。此外,还介绍了为检测这种微生物而开发的分子方法,该微生物被确定为哥伦比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病原体,导致其死亡率很高。使用标准组织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测定,证实南美白对虾感染了这种致病螺原体。组织学分析显示受影响器官/组织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为了鉴定细菌,使用来自初始流行区的冷冻感染南美白对虾样本对 16S rRNA 基因进行测序并开发分子检测方法。通过 PCR 扩增 16S rRNA 基因,然后进行测序。使用 GenBank BLAST 搜索分析序列数据,结果显示与柑橘树病原体柑橘螺原体有 98% 的同源性。对 16S rRNA 序列数据进行评估以开发针对假定螺原体的独特 PCR 引物。使用针对螺原体属的螺旋素基因开发的 PCR 引物,开发并测试了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该探针是物种特异性的,与以此形式测试的其他细菌样本没有发生阳性反应或交叉反应。
虹彩病毒是野生、养殖食用鱼和观赏鱼中严重系统性疾病的病原体,过去十年中至少有 19 种鱼类被证实感染该病毒(Piaskoski & Plumb 1999, Hyatt 等人 2000)。澳大利亚(Langdon 等人 1986)、法国(Pozet 等人 1992)、德国(Ahne 等人 1989)、丹麦(Bloch & Larsen 1993)、芬兰(Tapiovaara 等人 1998)、美国南卡罗来纳州(Plumb 等人 1996)、日本(Inouye 等人 1992)和东南亚(Chua 等人 1994、Kasornchandra & Khongpradit 1995、Chou 等人 1998)均已报道暴发虹彩病毒疾病。虹彩病毒感染导致的鱼死亡率为 30%(成年鱼)至 100%(鱼苗)。感染虹彩病毒的鱼的组织病理学症状可能包括细胞肿大和肾脏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