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据报道,死亡前皮质高频激活会立即出现,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关键时刻意识状态增强的质疑。在这里,我们使用标准床边监视器和频谱参数化技术分析了一名昏迷患者在死亡过程中的脑电图 (EEG)。方法:我们报告了一名没有严重皮质损伤的濒死患者的神经生理学特征。使用 Sedline ™ 监视器记录了 60 分钟的额叶脑电图活动。计算了频谱、非振荡 1/f 特性和 Lemple-Ziv-Welch 和置换熵的信号复杂度的定量指标。除了比较随时间变化的脑电图轨迹外,我们还提供了与其他研究中获得的脑电图记录的比较,这些研究具有众所周知的警觉状态(睡眠、麻醉和清醒)。结果:虽然我们观察到了死亡过程中高频激活的变化,但也注意到非周期性脑电图成分的较大变化。与代表清醒、慢波睡眠或麻醉的脑电图记录相比,这些变化截然不同。尽管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但濒死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与 REM 睡眠的相似性比我们测试的任何其他状态都高。结论:即使在昏迷患者中,也可以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小时内观察到定量脑电图特征(包括非周期性成分)的时间动态。
摘要。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爆发的中期死亡综合症期间,对 24 只濒死对虾进行了调查,首次从中培养出 14 株支原体分离株。从对虾的鳃附属物、大脑和眼睛中分离出支原体。支原体在含有 0.5 至 3.0% 氯化钠和 20% 胎牛血清的改良 Frey 培养基中,在有或没有 CO2 的情况下在 20 至 37°C 之间生长。在 37°C 和 5% CO2 下观察到最佳生长。所有菌株都经过大小过滤和克隆,并将它们的形态、生化和生物分子特征与以前描述的支原体种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属于 2 个新种,为其指定了临时名称支原体 P1 (MPI) 和支原体 P2 (MP2)。两种支原体都能发酵大多数测试的碳水化合物,但不能水解精氨酸和尿素。MP1 产生薄膜和斑点,具有高磷酸酶活性,但 MP2 不会产生薄膜或斑点,也没有磷酸酶活性。两种物种都能裂解绵羊红细胞。从 MP1 DNA 中制备基因组文库(Mbol 消化)并克隆到 pUC19 中。使用从纯化的 MPI 制备的探针进行菌落杂交,以识别感兴趣的菌落。通过用 EcoRI 和 HindIII 消化从重组质粒中回收 MP1 DNA 片段。该 DNA 用于制备随机引物探针,用于与来自 MP1、MP2、M. bovis、M. dispar、M. agalactiae、M. bovjyenitalium、M. ovipneumonjae、支原体组 7、M. aryinini 和属于不同属的细菌的固定 DNA 进行点印迹杂交分析。该探针仅与来自 MP1 的基因组 DNA 发生反应。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设计了一种 MP1 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方法,并产生了 254 bp 扩增子,可将 MP1 与所有其他测试的支原体 DNA 区分开来。使用 DNA 探针和 PCR 检测方法,从患病虾中分离出的大多数支原体可指定为菌株 MP1 (11/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