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川康彦教授 东京大学纳米量子信息电子研究所 arakawa@iis.u-tokyo.ac.jp 简历 荒川康彦于 1975 年、1977 年和 1980 年分别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 年,他加入东京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于 1993 年成为正教授。他现在是东京大学纳米量子信息电子研究所名誉教授和特聘教授。他获得过许多奖项,例如 2002 年 ISCS 量子器件奖、2004 年 Leo Esaki 奖、2004 年 IEEE/LEOS William Streifer 奖、2007 年藤原奖、2007 年内阁总理大臣奖、2009 年紫绶带勋章、2009 年 IEEE David Sarnoff 奖、2010 年 C&C 奖、2011 年 Heinrich Welker 奖、2011 年 OSA Nick Holonyak Jr. 奖、2012 年 JSAP Isamu Akasaki 奖、2014 年 JSAP 成就奖、2017 年日本学士院奖和 2019 年 IEEE Jun-ichi Nishizawa 奖章。他于 2017 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 (NAE) 外籍院士。他是终身院士IEEE 会员以及 OSA、JSAP 和 IEICE 会员。摘要 - 量子点光源的进展自 1982 年 Arakawa 和 Sakaki 首次提出半导体量子点以来,量子点在固体物理和先进设备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研究。电子的完全量子力学限制使得高性能量子激光器、高灵敏度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和单光子源等量子信息设备得以实现。此外,嵌入光子纳米腔的单个量子点为研究固态腔量子电子学提供了一个迷人的平台。在本次演讲中,在简要介绍工业科学研究所 (IIS) 的研究活动之后,讨论了量子点光子学的最新进展。我们展示了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实现量子点激光器的商业化。此外,还介绍了用于光互连应用的硅基混合量子点激光器的先进技术,以及在室温下工作的量子点单光子源。
日本 15 家急救医疗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吸入氢气 (H2) 可增加院外心脏骤停 (OHCA) 后恢复自主循环并保持昏迷状态的患者神经系统完整存活的可能性。这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1 是庆应义塾大学分子氢医学中心活动的一部分,由东京牙科大学的铃木胜教授(庆应义塾大学全球研究所特聘教授)以及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的本间浩一郎(急诊医学)和佐野基明(心脏病学)助理教授等人领导。当患者突发心源性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恢复血液循环和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对于 OHCA 后最初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随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全身缺血导致的脑和心脏功能障碍。这种状态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包括缺氧性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和持续性诱发病变。由于大脑对全身缺血的敏感性增加,大多数成功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意识受损,有些仍处于植物人状态。除了国际指南推荐的有针对性的体温管理 2 之外,尚未开发出任何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疗法。该研究小组之前报告称,心脏骤停后吸入 H 2 可降低啮齿动物模型的死亡率和脑损伤。然而,尚无在人类临床环境中使用的证据。为了确定氢气吸入疗法是否能改善神经功能完好且在 OHCA 恢复自主循环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该小组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这是日本急救医疗机构最可靠的试验方法。由于 COVID-19 大流行导致对呼吸机的需求急剧增加,以及长期的医护人员短缺,阻碍了患者接受治疗,该研究被提前终止
1 研讨会于 2023 年 7 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更全面的建议版本将在即将发表的文章中发表。我们感谢各位参与者在研讨会期间和之后的宝贵意见(参加研讨会并不等于认可下文列出的所有建议):Bettina Berendt 博士(柏林工业大学互联网与社会教授)、Ian Brown 博士(里约热内卢热图利奥·瓦尔加斯基金会法学院技术与社会中心客座教授、顾问)、Nick Diakopoulos 博士(西北大学传播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特聘))、Tim de Jonge(拉德堡德大学博士候选人)、Christina Elmer(多特蒙德大学数字新闻/数据新闻教授)、Natali Helberger 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杰出法学与数字技术大学教授)、Clara Helming(AlgorithmWatch 高级政策与宣传经理)、Karolina Iwańska(欧洲非营利组织中心数字公民空间顾问)法)、Frauke Kreuter 博士(慕尼黑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教授)、Laurens Naudts 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员)、Liliane Obrecht(巴塞尔大学法学博士生)、des 博士。 Angela Müller(AlgorithmWatch 政策与宣传主管)、Estelle Pannatier(AlgorithmWatch CH 政策与宣传经理)、Stanislaw Piasecki 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员)、João Quintais 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法助理教授)、Matthias Spielkamp(AlgorithmWatch 创始人兼执行董事)、Daniel Oberski 博士(乌得勒支大学健康数据科学教授)、Ot van Daalen 博士(律师;阿姆斯特丹大学信息法讲师和研究员)、Kilian Vieth-Ditlmann(AlgorithmWatch 政策与宣传副团队负责人)、Sophie Weerts 博士(洛桑大学公法副教授)、Frederik Zuiderveen Borgesius 博士(拉德堡德大学 ICT 和法律教授)。此外,我们感谢以下专家对研讨会成果的宝贵书面反馈:Nikolett Aszódi(AlgorithmWatch 政策与宣传经理)、Paul Keller(Open Future 政策总监)和 Alex Tarkowski(Open Future 战略总监)。
标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飞跃教授,IEEE 院士、IFAC 院士、ASME 院士、AAAS 院士摘要:本次报告将讨论并行计算新范式中的问题:与 CPS 中根植于分而治之的传统思维不同,我们的新思维通过基于卡尔波普尔世界模型和基础/基础设施智能的集成、活生生(或智能自适应进化)的实际/人工生态系统在 CPSS 中得到增强和解决,特别是基于基础/基础设施模型的 ACP 方法,即用于表示和描述的人工社会、用于评估和预测的计算实验以及用于治理和处方的并行执行。数字、机器人、生物人类的概念被引入并部署到新的架构和平台中,以支持我们的新并行计算理念和技术。简历:王飞跃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获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加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任教授、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复杂系统高级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在国家杰出人才计划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创建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2002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院长。200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社会计算与并行管理研究中心,2011年被聘为国家特聘专家、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并行智能、社会计算和知识自动化的方法与应用。他是 INCOSE、IFAC、ASME 和 AAAS 的会士。2007 年,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IEEE Transactions 的多项最佳论文奖,并因其在智能控制和社会计算方面的工作成为 ACM 的杰出科学家。他分别于 2009 年、2011 年和 2015 年获得 IEEE ITS 杰出应用和研究奖,于 2014 年获得 IEEE SMC Norbert Wiener 奖,并于 2021 年成为 IFAC Pavel J. Nowacki 杰出讲师。自 1997 年以来,他一直担任 30 多个 IEEE、INFORMS、IFAC、ACM 和 ASME 会议的大会或程序主席。他曾担任 IEEE
职称 大学年份 博士学位 科尔多瓦大学 2005 理学学士 科尔多瓦大学 2001 A.3. 科学生产质量指标(见说明) 总引用次数:>30,000 (WOS); >33,000 (google scholar),2021 年 6 月 过去 5 年的平均引用次数:>3000/年 同行评审出版物总数:589 Q1 期刊上的出版物总数(JCR 2018):>350 (84%) D1 期刊上的出版物总数(JCR 2018):>250 (50%) h 指数:78 (WOS); 84(谷歌学术) 过去 5 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15 2018 年高被引研究人员(科睿唯安) 2019 年高被引研究人员(科睿唯安) 2020 年高被引研究人员(科睿唯安) B 部分。简历摘要(最多 3500 个字符,包括空格) Luque 教授在 2009 年获得 RAMÓN Y CAJAL 奖学金后开始了他的独立职业生涯和科学小组 NANOVAL,目前担任 UCO 的大学名誉教授。纳米化学和生物质/废物价值化小组(NANOVAL,http://www.uco.es/users/q62alsor/index.html)目前已成立为一个国际合并小组,目前总资金为 250 万欧元(平均每年 20 万至 30 万欧元),目前由约 30 名科学家组成,其中包括 9 名博士/教授、3 名博士后科学家、3 名胡安·德拉谢尔瓦研究员和超过 15 名博士生,还有几位玛丽居里研究员与工业和学术界的 H2020 项目有关(http://www.uco.es/~q62alsor/people.html)。 Luque 教授是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2018、2019 和 2020 年“高被引研究员”,占其专业领域引用率的 1%(跨领域选出),目前是科尔多瓦大学唯一的 2018、2019、2020 年“高被引研究员”,并根据 2018、2019 和 2020 年“高被引研究员”名单和 h 指数,位列西班牙所有学科前 35 名科学家,http://www.webometrics.info/en/ClarivateHiCited。除了这些卓越的成就之外,Luque 教授还自 2018 年初起担任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医学创新化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中心主任,http://eng.rudn.ru/media/news/science/chemist-with-a- worldwide-reputation-becomes-the-head-of-research-laboratory-at-rudn-university/,同时自 2019 年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应用化学系特聘教授,最近被任命为沙特阿拉伯沙特国王大学 DFSP 杰出科学家。 Luque 教授还于 2018 年 1 月成为 Elsevier 出版的《分子催化》杂志(影响因子 3.768)的主编,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molecular-catalysis/announcements/professor-rafael-luque-appointed-as-editor-in-chief ,此前还在中国担任过多个客座教授职位(长春 CIAC、厦门
我谨代表 IEOM 国际协会欢迎您于 2021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来到中国哈尔滨参加第一届亚太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会议。这次独特的国际会议为来自许多行业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分享工业工程和运营管理领域最新发展的论坛。这次多元化的国际盛会提供了一个合作和推进工业工程和运营管理重要趋势理论和实践的机会。这次会议将讨论许多与质量和服务持续改进有关的问题。我们的主讲嘉宾将讨论以下一些问题:1.孔振宇博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Grado 工业与系统工程系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 2.Cyrille Breard 博士,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噪声工程首席负责人 3.吴思晖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副教授兼代理系主任 4.郭欣博士,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业务发展总监,中国上海 5.Saso Krstovski 博士,MBB,精益制造教练/六西格玛黑带大师,福特汽车公司范戴克变速箱厂,美国密歇根州 6.黄 Q. 教授,汽车工程系主任兼讲座教授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香港大学 HKU-ZIRI 物理互联网实验室主任,香港,中国 7.王新龙博士,JANPOS 公司开发主管,宁波,中国 8.Ruth Banomyong 教授,泰国法政大学法政商学院院长,泰国 9.Jd Marhevko,ZF Division U. 质量副总裁ZF 集团电子与 ADAS,美国密歇根州法明顿希尔斯 10.Sri Talluri 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商学院供应链管理系 Hoagland-Metzler 采购与 SCM 特聘教授,美国密歇根州东兰辛 11.甄璐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上海,中国12.王鹏翔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13.行业解决方案和工业 4.0 将展示行业最佳实践和智能集成。祝您会议愉快!徐雨春博士,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阿斯顿城市技术与环境研究所 (ASTUTE)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制造业教授兼系主任 第 23 届 IEOM 协会全球工程教育会议将邀请杰出演讲者讨论劳动力准备情况以及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IEOM 全球供应链和物流将应对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全球物流挑战。IEOM 协会对会议组织委员会、组织合作伙伴、作者和主题演讲者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深切感谢。全球工程教育演讲者、全球供应链演讲者、行业解决方案演讲者和当地委员会使这次独一无二的首次亚太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会议主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 (HIT) 欢迎所有参与者。IEOM 协会会议策划委员会希望您在会议上度过愉快的时光。
Zable 教授能源技术特聘教授纳米工程系创始主任可持续电力与能源中心 (SPEC)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SME 大楼 242G 室 (MC0448) 首任主任材料发现与设计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 92093-0448 附属教员 858-822-4247 (电话) 858-534-9553 (传真)内存与记录研究中心 shirleymeng@ucsd.edu (电子邮件)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 a. 教育与培训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2005 – 2007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MIT 联盟博士 2000 – 20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学士 (材料工程) 1996 – 2000 一等荣誉 b.研究和专业经验 2019 – 至今 材料发现与设计研究所 (IMDD) 首任所长 2017 – 至今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教授 2015 – 2020 可持续电力与能源中心 (SPEC) 成立所长 2013 – 2017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副教授 2009 – 2013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助理教授 2009 – 2013 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兼职教授 2008 – 2009 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助理教授 2007 – 2008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学家 孟的研究小组(LESC:能源存储与转换实验室)专注于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领域:用于先进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的新型电极和新型电解质;功能陶瓷中的电荷排序、结构稳定性、加工-结构-性能关系以及将从头计算与高级表征实验相结合,为能源应用进行合理的材料设计。http://smeng.ucsd.edu c。奖项和荣誉 2019 年,校长助理教师研究卓越奖 2019 年,国际电池协会 IBA 研究奖 2018 年,电化学学会当选院士 (FECS) 2018 年,Blavatnik 国家奖决赛入围者 http://blavatnikawards.org/ 2018 年,美国化学学会 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青年研究员奖 2018 年,国际能源存储与创新联盟 (ICESI) 首届青年职业奖 2017 年,IUMRS-新加坡青年科学家研究奖 2016 年,清洁能源教育与赋权 (C3E) 奖决赛入围者(荣誉提名)2016 年,电化学学会 Charles W. Tobias 奖 2015 年,创新前沿奖 2014 年,巴斯夫和大众电化学科学奖 2013 年,校长跨学科研究奖 2011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8 年职业奖、2003 年早期职业教师旅行奖(电化学学会)、研究生奖(材料研究学会)2002 年,硅基系统制造有限公司 (SSMC) 奖 2000 年,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 SMA 研究生学习奖学金 (2000-2005) 1998 年,工业实习书籍奖 1996 年,新加坡焊接学会书籍奖 1995 年,新加坡教育部本科学习奖学金 (1996-2000) 1994 年,黄氏基金 (美国) 奖
讲师:Meisong Tong 级别:中级 时间:2025 年 2 月 9 日下午 4:00 至下午 6:00 太平洋时间(美国和加拿大) 摘要 体积积分方程 (VIE) 对于通过积分方程方法解决非均匀或各向异性电磁 (EM)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VIE 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积积分域的适当离散化,对于任意形状的几何形状,通常首选四面体离散化。与离散表面域不同,体积域的离散化在实践中可能非常困难,即使对于简单而规则的几何形状,通常也需要特殊的商业软件。为了降低离散体积域的成本,特别是消除传统矩量法 (MoM) 要求的网格一致性约束,我们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网格方法来解决 VIE。该方法基于通过格林高斯定理将体积积分转换为边界或表面积分,此时通过排除包围观测节点的小圆柱体或立方体来正则化积分核。对象所表示的原始积分域也被扩展为围绕对象的圆柱体或立方体域,以方便计算边界积分。小圆柱体或立方体上的奇异积分采用奇异减法技术进行特殊处理。为了说明该方法,给出了几个解决典型电磁问题的数值示例,并可以观察到良好的结果。简历 童梅松分别在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均为电气工程。他目前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高频工程系洪堡教授,同时也是上海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特聘教授和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他还曾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客座教授和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他在同行评审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 700 多篇论文,并合作撰写了 8 本书或书籍章节。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电磁场理论、天线理论与技术、射频/微波电路和器件的建模与仿真、互连和封装分析、用于成像的逆电磁散射以及计算电磁学。童教授是电磁学会院士、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院士和 USNC/URSI 成员(B 委员会)。他自 2014 年起担任上海分会主席,并于 2018 年担任 SIGHT 委员会主席。他是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的博士后研究员,曾担任IEEE天线与传播杂志、IEEE天线与传播学报、IEEE组件、封装与制造技术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odeling: Electronic Networks, Devices and Fields、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等数本国际著名期刊的副主编或客座编辑,并多次担任一些著名国际会议的分会组织者/主席、技术委员会委员/主席、大会主席等职务。201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称号,2013年获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称号。他指导并指导了国内外多所著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