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术语源于古希腊语 poliós ,意为“灰色”,myelós “骨髓”,指脊髓灰质,后缀 -itis 表示炎症。脊髓灰质发炎,但严重感染可延伸至脑干甚至更高级的结构 •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 3 种血清型(1、2 和 3),但没有共同抗原。 • PV1 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形式,与瘫痪有关,但这三种形式都极具传染性 • 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但只有 36-52% 的核苷酸同源性。 • 人类是唯一易感宿主。 •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布在全球。在免疫接种出现之前,发展中国家几乎 100% 的人口在 5 岁之前就被感染。 • 免疫接种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根除运动已在除印度次大陆和非洲以外的世界大多数地区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摘要: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病毒一旦感染猪则难以根除,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另外,人类感染PRV的报道表明该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应考虑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大黄素体外和体内抗PRV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黄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K15细胞中PRV的增殖,IC50为0.127 mg/mL,选择指数为5.52。在病毒感染不同阶段添加大黄素,结果表明大黄素抑制细胞内复制。大黄素在48 h内显著抑制PRV的IE180、EP0、UL29、UL44、US6和UL27基因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PRV gB和gD蛋白的表达。分子对接结果提示大黄素可能与PRV gB和gD蛋白形成氢键,影响病毒蛋白的结构。大黄素能有效抑制PRV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此外,大黄素对PRV感染小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实验期间对照组PRV感染小鼠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大黄素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为28.5%。大黄素还能显著抑制PRV在小鼠心脏、肝脏、脑、肾脏和肺脏中的复制,减轻PRV感染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大黄素能通过调节感染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和IL-4水平来抵抗病毒感染。这些结果表明大黄素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PRV活性,有望成为预防和控制PRV感染的新型药物。
HAL 是一个多学科开放存取档案库,用于存放和传播科学研究文献,无论这些文献是否已出版。这些文献可能来自法国或国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可能来自公共或私人研究中心。
自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毒(PRV)变种的出现导致大量疫苗失败,给中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规PRV疫苗对这些新出现的变种的疗效有限,这凸显了对新型免疫策略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旨在开发和评估一种具有改进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新型重组PRV候选疫苗。利用同源定向修复(HDR)-CRISPR/Cas9系统,我们生成了一个重组PRV毒株,称为PRV SX-10 Δ gI/gE/TK/UL24,其中gI、gE、TK和UL24基因被删除。体外分析表明,重组病毒表现出与亲本株相似的复制动力学和生长曲线。在小鼠和猪模型中评估了重组PRV的免疫学特性。接种PRV SX-10 Δ gI/gE/TK/UL24的所有动物均存活,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病理改变。免疫学测定表明,与Bartha-K61和PRV SX-10 Δ gI/gE/TK菌株相比,PRV SX-10 Δ gI/gE/TK/UL24引发的gB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和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和IL-4)水平明显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疫苗株相比,接种 PRV SX-10 Δ gI/gE/TK/UL24 的小鼠和猪受试者均表现出对变异 PRV SX-10 毒株攻击的增强保护作用。这些发现表明 PRV SX- 10 Δ gI/gE/TK/UL24 代表了一种有前途的 PRV 疫苗候选株,为临床应用中 PRV 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引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属于 Betacoronavirus 家族,于 2019 年 12 月在中国武汉出现。SARS-CoV-2 迅速席卷全球,引发冠状病毒病 (COVID-19) 大流行,感染超过 2240 万人,导致至少 789,455 人死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20 年 8 月 20 日访问)1。在七种导致人类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中,有四种仅引起轻度感染(229E、NL63、OC43 和 HKU1),三种是高致病性(SARS-CoV、MERS 和 SARS-CoV-2)。SARS-CoV-2 最有可能起源于蝙蝠,并通过中间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类,就像其他高致病性人类冠状病毒 MERS 和 SARS-CoV 2 一样。 SARS-CoV-2 高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分子决定因素仍是假设的,但刺突蛋白中获得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以及受体结合域发生突变使得刺突蛋白能够与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2) 结合似乎是关键/重要因素 3 – 5 。这些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分子特征使得 SARS-CoV-2 成为三种致病冠状病毒中传播性最强的。与 SARS 不同,在有效疫苗问世之前,SARS-CoV-2 可能不会被消灭甚至无法控制。已发现 ACE2 受体介导 SARS-CoV-2 以及其他冠状病毒(包括 NL63 和 SARS-CoV)进入细胞,SARS-CoV-2 与后者有 76% 的氨基酸同一性 5 。表达 ACE2 的细胞易受 SARS-CoV-2 刺突 (S) 糖蛋白的影响,该糖蛋白从 SARS-CoV-2 病毒体膜表面伸出并充当配体 2 。在人类中,中和抗体和/或 T 细胞免疫反应是针对几种 SARS-CoV-2 蛋白产生的,但主要针对 S 蛋白,这表明 S 蛋白特异性免疫反应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6 。因此,目前大多数疫苗方法都使用 SARS-CoV S 蛋白或其部分作为疫苗免疫原 7 。
伪狂犬病毒 (PRV) 是一种导致伪狂犬病的疱疹病毒,可导致猪群死亡率高。要制定有效且新颖的抗病毒策略,必须了解 PRV 感染宿主的入侵机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内吞作用,这是一种基本的细胞过程,通过该过程,来自外部环境的物质被内化到细胞中。根据网格蛋白的作用,该过程分为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CME) 和网格蛋白非依赖性内吞作用 (CIE)。尽管已经描述了富含胆固醇的脂筏参与 PRV 的进入,但迄今为止,涉及网格蛋白的其他内吞途径的重要性仍未得到探索。在这里,我们描述了 CME 在 PRV 进入 PK15 猪细胞系中的作用。通过使用 CME 抑制药物,我们发现当 CME 通路被阻断时,PRV 感染率会降低。我们还对衔接蛋白 AP-2 (AP2M1) 的 µ 亚基进行了 shRNA 敲低,该蛋白在网格蛋白包被囊泡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敲低该亚基时,感染率会大大降低。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 PRV 病毒体位于网格蛋白包被囊泡内。总体而言,这项研究首次表明 CME 是 PRV 进入 PK15 细胞的一种机制,并为其可能的进入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摘要:我们对 2018-2019 年提交给康涅狄格州兽医诊断实验室 (CVMDL) 的蝙蝠中检测到的狂犬病毒 (RABV) 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表征。在提交给 CVMDL 的 88 只蝙蝠中,6 个脑样本(6.8%,95% 置信区间:1.6% 至 12.1%)经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呈阳性。在棕蝠 (Eptesicus fuscus, n = 4)、灰毛蝠 (Lasiurus cinereus, n = 1) 和未知蝙蝠物种 (n = 1) 中检测到了 RABV。获得了六种检测到的 RABV 中的四种的完整编码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大棕蝠的 RABV(18-62、18-4347 和 19-2274)属于蝙蝠 EF-E1 进化枝,与在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从同种蝙蝠中检测到的 RABV 聚类。从迁徙灰毛蝠中检测到的蝙蝠 RABV(19-2898)属于蝙蝠 LC 进化枝,与在亚利桑那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田纳西州从同种蝙蝠中检测到的 11 种病毒聚类。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产生了有关 RABV 变体遗传关系的新数据,包括它们的宿主和空间起源,这些数据将作为未来在北美研究 RABV 的参考数据。需要对蝙蝠 RABV 进行持续监测和基因组测序,以监测病毒的进化和传播,并评估可能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基因突变的出现。
蝙蝠与狂犬病:蝙蝠饲养员常见问题 本文件解答了蝙蝠组织、蝙蝠康复师和其他蝙蝠饲养员向 BCT 提出的问题。该文件是为蝙蝠饲养员编写的。更多信息可在 BCT 网站上找到:https://www.bats.org.uk/about- bats/bats-and-disease/bats-and-disease-in-the-uk/overview。有关蝙蝠与狂犬病的更多文件(供蝙蝠组织和蝙蝠康复师参考,包括良好实践指南)可在以下网址找到:https://www.bats.org.uk/resources/resources-for-bat-groups/useful-links-documents 英国蝙蝠携带狂犬病吗?英国有少数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称为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EBLV)。已知有两种类型:EBLV-1 和 EBLV-2。 EBLV 不是通常与狗有关的经典狂犬病毒;经典狂犬病从未在欧洲本土蝙蝠物种中被记录过。迄今为止,英国蝙蝠中仅确认有 30 例狂犬病毒感染病例。其中 29 例是通过动物和植物健康局 (APHA) 运行的被动监测计划确认的。自 1986 年以来,APHA 已对公众和蝙蝠工作者送来的 13,000 多只英国蝙蝠进行了检测(已提交了 19,000 多只蝙蝠,但并非所有蝙蝠都能接受检测)。此外,一例病例是通过主动监测确认的,该监测涉及从野生蝙蝠身上采集血液和唾液样本。迄今为止,英国的病例包括:一只高音伏翼蝙蝠幼崽,2020 年检测出狂犬病毒呈阳性(无法确认具体类型),但没有证据表明该病例不是由宿主物种溢出而来,最有可能是由同栖的白蝠引起的;五例 EBLV-1 病例(所有白蝠,所有雄性,成年和幼年混合,全部位于多塞特郡);24 例 EBLV-2 病例(所有蝙蝠均为多氏蝙蝠),如下所示:
问:浣熊、臭鼬、狐狸或郊狼如何通过食用 ORV 诱饵来接种疫苗?答:疫苗装在泡罩包装内,泡罩包装内装有甜味引诱剂,对野生动物具有吸引力。当动物咬到诱饵时,泡罩包装会被刺破,疫苗会进入口腔和扁桃体,从而导致口服狂犬病疫苗接种。动物的免疫系统会接触到狂犬病毒的一部分,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抗狂犬病抗体,但疫苗不会引起狂犬病。制造中和狂犬病毒的抗体的蓝图存储在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如果后来接触到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免疫系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