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设计任务是在二维包络线上进行的,但是,需要考虑涵盖飞机攻角的第三维,以解决气动非线性和控制面配平能力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质量、惯性和重心变化的影响。需要将局部控制器设计集成在一起以覆盖飞行包络线。这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增益调度来产生一组控制律来令人满意地实现。调度飞行控制律增益所需的信息通常来自空中数据系统,其中一个例子如图 5 所示。这包括一组适当位置的外部探头,用于提供皮托和静压以及局部气流测量(速度和方向)[7]。
电传操纵系统通常用于军用战斗机,使飞机更易于操纵。更准确地说,电传操纵系统能够使用不稳定的机身提供更大的机动性。这种飞机需要计算机进行足够快的调整,以抵消机身的自然不稳定性并保持飞机可飞行。在运输飞机中,电传操纵系统用于提高燃油效率、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这些飞机通常在控制系统丢失的情况下可以飞行,但有些需要备用系统来提供飞行员控制装置与飞机控制面之间的连接,以实现与传统飞机类似的直接控制。就航天飞机而言,电传操纵系统使飞行器保持在正确的飞行剖面内,使其能够到达预定目标而不会超出任何飞行器限制。
如上所述,设计任务是在二维包络线上进行的,但是,需要考虑涵盖飞机攻角的第三维,以解决气动非线性和控制面配平能力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质量、惯性和重心变化的影响。需要将局部控制器设计集成在一起以覆盖飞行包络线。这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增益调度来产生一组控制律来令人满意地实现。调度飞行控制律增益所需的信息通常来自空中数据系统,其中一个例子如图 5 所示。这包括一组适当位置的外部探头,用于提供皮托和静压以及局部气流测量(速度和方向)[7]。
电传操纵系统通常用于军用战斗机,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更准确地说,电传操纵系统使不稳定的机身能够提供更大的机动性。这种飞机需要计算机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调整,以抵消机身的自然不稳定性并保持飞机可飞行。在运输飞机中,电传操纵系统用于提高燃油效率、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这些飞机通常在控制系统丢失的情况下可以飞行,但有些飞机需要备用系统来提供飞行员控制装置和飞机控制面之间的连接,以实现与传统飞机类似的直接控制。以航天飞机为例,电传操纵系统使航天飞机保持在正确的飞行轨迹内,使其能够到达预定目标而不会超出任何飞行器限制。
15.补充说明 这项工作是在任务 AM-A-00-HRR-519 下进行的。16.摘要:在 FAA 民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可重构通用航空模拟器(配置为 Piper Malibu)中评估了一种模糊逻辑“性能控制”系统,该系统提供包络保护和对空速、垂直速度和转弯速率的直接控制。在一项飞行任务中评估了 24 个人(高飞行时间飞行员、低飞行时间飞行员、学生飞行员和非飞行员各 6 人)的表现,该任务要求参与者跟踪从起飞到着陆的 3-D 航线,由图形路径主飞行显示器表示。还使用传统控制系统收集了每个受试者的基线表现。所有参与者都操作每个系统,对其功能进行了最少的解释,并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性能控制减少了变量误差和超调,新手学习所需的时间更少(从达到稳定性能所需的时间可以看出),使用起来所需的努力更少(减少了控制输入活动),并且受到所有群体的青睐。
确保电传操纵系统安全性的方法:空客 VS 波音 Andrew J. Kornecki,Kimberley Hall 安柏瑞德航空大学 美国佛罗里达州代托纳比奇 < kornecka@erau.edu > 摘要 电传操纵 (FBW) 是一种飞行控制系统,使用计算机和相对较轻的电线来取代飞行员驾驶舱控制装置和移动表面之间的传统直接机械连接。FBW 系统已用于制导导弹,随后用于军用飞机。商用飞机实施延迟是由于需要时间开发适当的故障生存技术,以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软件生成对高完整性数字 FBW 系统的总工程开发成本贡献很大。讨论了与软件和冗余技术相关的问题。空中客车和波音等领先的商用飞机制造商在其民用客机中采用了 FBW 控制。本文介绍了他们的方法、控制理念的差异以及实现航空公司运营所必需的同等安全保障水平的实施情况。关键词 航空电子、软件工程、软件安全、容错 1.简介 电传操纵 (FBW) 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它用更轻的电线取代了飞行员驾驶舱控制装置和移动表面之间的机械连接。飞行员通过控制飞机机翼和尾翼上的可移动部件(称为飞行控制面)来操纵飞机。计算机将飞行员的命令转换为传送到控制面的电脉冲。空中客车和波音在其商用飞机中利用 FBW 的方式略有不同。本文的目的是比较商用飞机制造商在实施 FBW 系统时使用的不同方法。本文试图从系统和软件工程设计决策的角度来探讨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图 3-1. 缅因湾水深测量 ...................................................................................................................................................... 4 图 3-2. 深水条件下海上风能传输链路的典型组件* ........................................................................................ 6 图 3-3. 半潜式(左)和驳船式(右)浮动 OSP 概念 ............................................................................................. 7 图 3-4. 浮动变电站的设计概念 ............................................................................................................................. 8 图 3-5. 深水固定基础类型 ............................................................................................................................................. 9 图 3-6. 水下海上变电站概念 ............................................................................................................................. 11 图 3-7. 典型的海上 HVAC 径向链路 ............................................................................................................................. 12 图 3-8. 典型的海上 HVDC 径向链路 ............................................................................................................................. 12 图 3-9. 根据传输距离选择交流还是直流 ............................................................................................................. 13 图 3-10.图 3-11. 基于 VSC-HVDC 的输电技术的可用额定值 ............................................................................................................. 15 图 3-11. 电缆传输功率-距离曲线 ............................................................................................................................. 17 图 4-1. 定制(径向)传输示意图* ............................................................................................................................. 19 图 4-2. 捆绑式海上输电设计* ............................................................................................................................. 20 图 4-3. 具有海上平台互连的海上电网* ............................................................................................................. 21 图 4-4. 典型的协调输电规划流程 ............................................................................................................. 22
sion 周期为 450 毫秒或 1.25 秒或更长。这会使任何按键延迟多达一个循环周期,如果有错误,延迟会更长。使用前向纠错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延迟,因为信息会随时间传播。在实时双向联系中,在传输交接点处延迟会加倍。我相信这些延迟使此类系统不宜用于双向通话。这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人为问题。此类别中的另一个因素涉及信息内容的质量如何随着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 SSB 或 CW 等模拟传输系统中,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操作员一直都知道这一点,并在潜意识中考虑到它:他们本能地改变语速和语调,甚至选择适合情况的谈话主题。在数字模式下,空中的信噪比 (S/N) 与
nasa.gov › 中心 › dryden › pdf PDF 2007 年 2 月 19 日 — 2007 年 2 月 19 日 使用数字电传操纵系统控制飞机的可行性是……提供了与基本飞机相当的潜在可靠性。
Draper 开发了 DFBW,作为其在阿波罗制导计算机方面的工作的延伸。该概念使用高度可靠的计算机和电子飞行控制系统(而不是机械或液压系统)来稳定和操纵飞行器。计算机能够比人类飞行员执行更频繁的调整,从而有助于保持稳定性,同时提供更高的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