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制了一种基于硅芯片的双层三维螺线管电磁动能收集器,可高效将低频(<100 Hz)振动能转化为电能。利用晶圆级微机电系统 (MEMS) 制造形成金属铸造模具,然后采用随后的铸造技术将熔融的 ZnAl 合金快速(几分钟内)填充到预先微加工的硅模中,在硅片中制作 300 匝螺线管线圈(内螺线管或外螺线管均为 150 匝),以便锯切成芯片。将圆柱形永磁体插入预蚀刻的通道中,以便在外部振动时滑动,该通道被螺线管包围。收集器芯片的尺寸小至 10.58 mm × 2.06 mm × 2.55 mm。螺线管的内阻约为 17.9 Ω。测得的最大峰峰值电压和平均功率输出分别为 120.4 mV 和 43.7 µ W 。电磁能量收集器的功率密度有很大的提高,为 786 µ W/cm 3 ,归一化功率密度为 98.3 µ W/cm 3 /g 。实验验证了电磁能量收集器能够通过步行、跑步和跳跃等各种人体运动来发电。晶圆级制造的芯片式螺线管电磁收集器在性能均匀、尺寸小和体积大的应用方面具有优势。
1.引言 有翅膀的鸟类和昆虫天生就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1-4] 。飞行器类型有固定翼、旋翼和扑翼。与固定翼和旋翼机飞行相比,仿生扑翼飞机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能原地或狭小场地停留、操纵性优异、悬停飞行性能好、飞行成本低等。飞机兼具升力、悬停、推动功能,扑翼系统[5] 。小型扑翼机器人因便携性、操作性、灵活性、隐蔽性好、制造成本低等特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6-7] 。正是由于其在各个领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许多国家都将其视为重点研究对象[8] 。由加州理工学院和AeroVironment公司联合研制的Microbat是最早的电动微型扑翼飞机[9] 。第四架原型机的巡航时间为 22 分 45 秒。Microbat 的翼展只有 23 厘米,重量只有 14 克,扑翼频率约为 20Hz,可以携带一个微型相机。Mentor 由多伦多大学和斯坦福研究中心 (SRI) 合作生产,最大翼展为 15 厘米,重量为 50 克。它有四个机翼。机翼由电致伸缩聚合物人工肌肉 (EPAM) [9] 提供动力。德国公司 Festo 开发了仿生飞狐 [10] ,总质量为 580 克
1 引言 近年来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运输飞机的制造。复合材料在商用运输中的首次重大应用是空客 1983 年为 A300/310 飞机采用的全复合材料方向舵。1985 年,空客也在同样的型号中引入了复合材料垂直尾翼。随着 A300/310 的成功,空客为 A320 飞机引入了全复合材料尾翼结构。A320 飞机的复合材料重量占结构重量的 15%。1970 年代末,NASA 和波音、洛克希德、MD 等主要机身公司启动了 ACEE 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复合材料来减轻机身结构重量。在 ACEE 计划中,B737 的尾翼被复合材料取代,MD 为商用运输飞机开发了全复合材料机翼,洛克希德为 L1011 设计了新的复合材料垂直尾翼和副翼。在美国,复合材料在民航客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B777,复合材料结构占B777结构重量的10%,B777的尾翼、地板梁、襟翼和外副翼均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空客和波音最近研制的民航客机的机身和机翼结构也采用了复合材料,A350和B787的复合材料重量比将超过50%,两款飞机的翼盒和机身结构均采用了复合材料。
引言当前,科学界将大量注意力集中在由可再生资源获得的材料上,特别是由天然聚合物及其衍生物获得的材料,例如壳聚糖、胶原蛋白和海藻酸盐。这对于生物医学中使用的材料尤其如此,因为需要保持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例如组织工程的多孔支架或封装活性物质的基质 [1, 2]。因此,一个有前景的领域是研制用于透皮给药 ( TDL ) 的贴剂,当材料贴在患者皮肤上时,能够扩散到血液中 [3]。脱乙酰基几丁质衍生物壳聚糖是一种多糖,广泛用于制造生物医学材料,包括 TDL 材料,其形式为多孔海绵、微粒、水凝胶和薄膜 [4]。由壳聚糖制成的聚合物多孔海绵是一种特别方便的皮肤接触材料。矿物无机酸和一些有机酸被用作溶剂,用于将该聚合物加工成新形式的生物材料。生产多孔壳聚糖海绵的“经典配方”包括将壳聚糖(1-2 wt%)溶解在稀乙酸溶液(1-2 vol%)中,冷冻和冷冻干燥 [5]。尽管此类材料中的酸含量较低,但接触时皮肤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开发加工这种聚合物的新方法并寻找新的溶解介质变得极为重要。
2021 年,巴基斯坦原子弹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和抓到他从事间谍活动的荷兰同事弗里茨·维尔曼双双去世。他们的雇主,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斯托克物理动态研究实验室 (FDO) 和 BVD(荷兰情报和安全总局 (AIVD) 的前身)不想听到维尔曼怀疑汗窃取了荷兰超速离心机技术,德克·范·代尔夫特在他的书《裂变材料》中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这一点。1 首先,汗使他的祖国坚不可摧。毕竟,尽管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犯下了暴力行为,其他国家还是会疯狂地对其采取军事行动。之后,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未经政府许可就将超速离心机技术卖给了朝鲜和伊朗。金正恩现在拥有了核弹头。在维也纳进行的谈判中,各大国正试图阻止德黑兰迈出研制核弹的最后步伐。巴基斯坦的核弹主要对其宿敌印度构成威胁。相比之下,中国令人瞩目的军事崛起对欧洲安全具有深远影响,北京打算继续利用外国知识和技术,以配合其“中国制造 2025”战略、“十四五”规划和“中国人工智能 2030”战略。北京的野心可不小。到 2035 年,解放军应该全面现代化。到 2049 年,中国必须成为“世界一流”的军队
摘要 中国计划于2022年完成天宫T型空间站总装,进入新一轮使用阶段。天宫空间站舱内设有20多个实验机架,舱外设有50多个有效载荷挂载空间,将支持运行期间开展大规模科学技术实验。天宫建造时批准的内部实验机架和外部科研设施研制工作已完成,其中天和核心舱高微重力水平研究机架(HMLR)和无容器材料处理机架(CMPR)等4个机架已完成在轨试验,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其他机架正在进行全面地面试验。中国空间巡天望远镜(CSST)两年来进展顺利,共资助24个发射前研究项目,建成4个联合科学中心,为CSST未来的科学观测和运行做好准备。 2022-2032年中国空间站系统研究规划更新,将研究分为四个重要领域:空间生命科学与人类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根据规划,预计在空间站运行期间将进行1000多项实验。总体而言,空间站利用任务正在按计划进行,将为重大科学或应用成果做出贡献,并对地球生命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2019 年 12 月,在中国武汉出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导致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并引发了持续的大流行 [1]。迄今为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该病已在全球造成 1.73 亿多例病例和 370 多万人死亡 [2]。尽管呼吸系统是受此病影响最常见的系统,但它会影响多个器官表现 [3]。尽管国际社会努力开发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治疗选择仍然有限,瑞德西韦是唯一获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药物 [4]。鉴于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在首例确诊病例出现的一年内,人们齐心协力研制出了疫苗。多种 COVID 疫苗以空前的速度被开发出来。这些疫苗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7]。据报道,这些疫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微反应,如疫苗接种部位疼痛、发烧、疲劳、头痛、关节痛、肌痛、淋巴结肿大,以及严重反应,如过敏反应 [8] 。药物引起的肝毒性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常见的不良事件 [9] 。疫苗引起的肝毒性病例很少,即狂犬病疫苗引起的肝毒性和流感病毒以及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10- 17] 。我们报告了一例接种 COVID 疫苗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
1861 龙骑兵、骑马步枪兵和骑兵团合并为骑兵军,所有骑兵部队改名为美国第 1 至第 6 骑兵团。1918 年 1 月 26 日美国坦克军成立。1918 年肯塔基州诺克斯营建立,作为野战炮兵训练中心。1920 年《1920 年国防法》废除坦克军,将坦克研制责任交给步兵。1928 年实验机械化部队在马里兰州乔治·米德堡成立。1930 年机械化部队在弗吉尼亚州尤斯蒂斯堡成立。1931 年陆军实施新的机械化政策,允许骑兵发展机械化部队。1931 年机械化部队解散;残余部队改名为机械化骑兵支队,肯塔基州诺克斯营成为机械化骑兵的大本营。1932年诺克斯营的设施状态提升为诺克斯堡,永久指派作战部队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1933年第一骑兵团(机械化)抵达肯塔基州诺克斯堡。1940年7月10日陆军批准在诺克斯堡建立装甲部队,作为集中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测试”。1942年骑兵参谋长办公室废除。1943年装甲部队改名为装甲司令部。1944年装甲司令部改名为装甲中心。1945年装甲中心解散。
按钮布局的一致性,机载显控系统的人机工效研究也 逐渐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为了解决仪表板日益拥 挤的问题,工程师在第 2 代机电伺服仪表的基础上对 飞行仪表进行综合,也对指示相关信息的仪表进行综 合,减少仪表数量;同时将无线电导航和其他经过计 算机加工的指引信息综合进相关的显示器中,形成第 3 代飞机仪表,即综合指引仪表。综合指引仪表不但 可以显示飞机综合的实时状态信息,同时还通过指引 信息告诉飞行员如何正确操纵飞机,以达到预定飞行 状态或目的地 [5] 。第 3 代头盔显示系统首次采用虚拟 成像技术,可直接将虚拟画面投射到驾驶员的面罩 上,配合计算机图像和数据处理运算技术,具备了实 时呈现画面的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 域广泛应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不断突破,向着机械 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入 21 世纪,触 屏及语音交互的方式取代了烦琐复杂的硬件按钮操 作,更为清晰的数字化屏幕也为信息显示提供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第 4 代新型战斗机的机载设备通过更 大、更清晰的数字化屏幕呈现出更加多样的信息内 容。这一时期的人机交互主要通过数字屏幕进行信息 输出,通过语音、触摸屏和简洁的按键等多通道进行 信息输入。未来飞行员头盔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功能强 大、集综合性防护于一体的头盔系统,全息投影技术 也会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于头盔显示器中 [6] 。历代战 机座舱显控界面见图 1 。 对战机座舱显控系统的发展,各领域的研究人员 针对人因工效、人机交互、座舱显示技术、人机协同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引用量较高, 为座舱显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技术支撑,见表 1 。 军事技术的发展促使战场环境复杂性的大幅提 升,如 F–35 的大屏幕显示器将远不能满足飞行员获 取信息数据流的显示需求,而未来战斗机为了隐身, 会减小座舱空间,进而缩小座舱显示面积 [25] 。座舱内 的系统控制器将尽可能简化,除了保留一些控制飞行 的基本操作杆和少数与安全相关的控制器,其余的操
进攻性航空电子系统中的数据,以便迅速有效地打击新出现的目标。B-1 的自我保护电子干扰设备、雷达告警接收器(ALQ-161)和消耗性对抗系统(箔条和照明弹)与其低雷达截面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强大的机载防御系统,支持突破敌方空域。B-1A。美国空军最初寻求这种新型轰炸机来取代 B-52,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和测试了四架原型机,但该计划于 1977 年取消。四架 B-1A 型号的飞行测试一直持续到 1981 年。B-1B。B-1B 是 1981 年开始研制的改进型。主要变化包括增加附加结构以增加 74,000 磅的有效载荷、改进雷达以及减小雷达截面作为雷达反射截面减小的一部分,进气口被大幅度修改,这迫使最大速度降至 1.2 马赫。第一架生产型于 1984 年 10 月首飞。美国空军共生产了 100 架 B 型,但 2002 年将其库存量削减至 67 架,并集中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基地 — 得克萨斯州戴斯空军基地和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B-1B 于 1998 年 12 月在“沙漠之狐”行动中首次用于支援对伊拉克的作战。1999 年,六架 B-1 被派往盟军,以不到 2% 的作战架次投掷了超过 20% 的总弹药。部署用于支援“持久自由”行动的八架 B-1 投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