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在电子封装领域引入新的键合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该分析应提供有关反应多层系统 (rms) 产生足够的局部热量以用于硅片和陶瓷基板之间连接工艺的潜力的大量信息。为此,进行了热 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以模拟 rms 反应期间和之后键合区的温度分布。该热分析考虑了两种不同的配置。第一种配置由硅片组成,该硅片使用包含 rms 和焊料预制件的键合层键合到 LTCC 基板(低温共烧陶瓷)。反应多层的反应传播速度设置为 1 m/s,以便部分熔化硅片下方的焊料预制件。第二种配置仅由 LTCC 基板和 rms 组成,用于研究两种布置的热输出之间的差异。 CFD 模拟分析特别侧重于对温度和液体分数轮廓的解释。进行的 CFD 热模拟分析包含一个熔化/凝固模型,该模型除了模拟潜热的影响外,还可以跟踪焊料的熔融/固态。为了为实验研究的测试基板设计提供信息,模拟了 Pt-100 温度探头在 LTCC 基板上的实际行为,以监测实验中的实际键合。所有模拟均使用 ANSYS Fluent 软件进行。
摘要:维持基于硅的阳极的物理完整性,该阳极受到骑自行车期间严重变化造成的损害,这是其实际应用的重中之重。通过将纳米座粉与硅片与锂离子电池(LIBS)制造阳极(libs)的阳极(LIBS)的阳极(LIBS)混合,从而显着改善了基于硅粉的阳极的性能。纳米 - 膜粘附在硅片的表面上,并分布在薄片之间的粘合剂中。借助丰富的反应性表面连锁官能团和暴露的纳米原子悬挂键,促进了一致且坚固的固体电解质相(SEI),从而促进了硅片和阳极的物理完整性的增强。因此,电池的高速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得到了改善。sem,拉曼光谱和XRD检查阳极的结构和形态。电化学性能在200个周期后评估了近75%的能力保留,在4 mA/cm 2的测试电流下,最终的特异能力超过1000 mAh/g。这归因于通过在阳极中将纳米座和硅片整合到纳米座中实现的固体电解质相(SEI)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了增强的循环稳定性和快速的电荷 - 电荷 - 递送性能。这项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即通过在基于硅 - 弗拉克的阳极中添加纳米座量来实现高循环表现。
1 州将促进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和模块、浮式发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热设备、小型水电站主要部件、电池、抽水蓄能电站涡轮机和电解槽等设备的制造。
1. 简介 过去 50 年来,摩尔定律为硅片的扩展和不同 IP 的同质 SoC(片上系统)集成提供了模板,推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展望未来,随着封装和微系统的物理、电气、热和热机械属性的变化,HI 日益成为摩尔定律的补充,可提供更完善的功能 [1, 2]。现有和新型先进封装架构是维持和促进微电子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3-13]。这些架构支持新型异构 SiP(系统级封装)配置,以实现成本性能优化的微电子系统。近年来,已发布了多款使用先进 HI 的产品,证明了该领域的重要性 [14-19]。从历史上看,同质集成封装的主要目的是为芯片提供机械保护、硅片特性的空间转换、外形尺寸缩放、低寄生功率传输、高效功率消除以及低损耗、高带宽信号传输。同质 SoC 封装创新的重点是实现硅片尺寸缩小、功耗、性能和延迟,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摩尔定律带来的性能机会。在主要关注同质集成的时期,MCP(多芯片封装)主要用于缩短上市时间和满足关键的 HI 需求(例如 DRAM 集成)。当今的行业趋势表明,对 HI 的需求日益增加,这是由于需要添加各种功能(通常使用来自多个不同供应商的硅片节点上的不同 IP 实现)、提高硅片产量弹性以及持续快速上市的需求所驱动。2D 和 3D 封装架构是理想的异构集成平台,因为它们在紧凑的外形尺寸中提供组件之间的短、节能、高带宽连接。当今的异构封装技术: 使用各种通信协议提供节能、高带宽的封装内 IO 链路 支持多种封装外 IO 协议 为单端和差分封装内和封装外信号提供噪声隔离 管理不断增长的冷却需求 支持复杂的电源传输架构 满足从高性能服务器到灵活、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各种应用功能、外形和重量限制 满足不同细分市场和应用的广泛可靠性要求 提供经济高效、高精度和快速周转的组装,以满足快速生产需求
虽然 NVIDIA 在加速神经网络训练的 AI 专用硅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许多 AI 初创公司正在开发硅片以加速数据中心和边缘应用的推理处理。CPU 通常是推理处理的选择,但随着神经网络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以及需要多个神经网络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应用程序不断涌现,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这远远超出了 CPU 的处理能力。推理处理器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为特定应用选择性能、成本和功耗的正确平衡——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合所有情况。总部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 Blaize 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宣布推出其第一代可投入生产的平台,该公司声称,该平台为目标边缘应用提供了这种平衡。
后来,为了提高性能以及开拓新市场,微处理器制造商对其设计进行了专门化。第一个微控制器,即德州仪器的 TMS1000,于 1974 年推出。微控制器不仅在硅片上拥有 CPU,还集成了许多外设(内存、并行端口、模拟数字转换器等)。本质上,它们构成了集成在同一硅片上的完整微型计算机。在核心 CPU 上添加外设使微控制器在必须保持低成本、小尺寸和低功耗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特别高效。例如,微波炉控制单元是 TMS1000 微控制器的首批目标应用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英特尔推出了 8748 微控制器系列。该系列集成了许多外设,包括可由开发人员擦除和重新编程的程序存储器。这些特性降低了微控制器系统的开发成本,并使得微控制器可以在小批量嵌入式应用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