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点(CD)是一类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多种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其在肿瘤诊疗,特别是在靶向生物成像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这些领域,CD及其衍生物已被用作肿瘤细胞光致发光生物成像的高效成像剂。由于独特的结构、光学和/或剂量注意特性,CD已通过与其他功能纳米粒子结合或利用其固有的物理特性被用于针对不同肿瘤的各种纳米诊疗策略。到目前为止,CD因其在肿瘤精准靶向生物成像和治疗中的优异性能而被认可为新型生物材料。本文综述了CD在靶向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中发展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并提出了CD在有前景的纳米诊疗策略中应用的挑战和未来前景。
在紫外光照射下,CD-PEI 溶液有明显的绿光发射,表明 CD-PEI 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如图 S1 所示。CD-PEI 和 CD-PEI-DOX-siMRP1 的光致发光 (PL) 光谱已通过各种激发波长以 20 nm 为增量进行了表征。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加,CD-PEI 的发射发生红移。CD-PEI 表现出优异而稳定的 PL 性能,有利于体内药物输送的跟踪。碳点中的发射可能是纳米量子限制效应引起的[29, 30]。此外,CD-PEI 还具有激发相关的发射行为[31, 32],即当激发波长从 330 nm 增加到 510 nm 时,发射峰从 450 nm 移至 600 nm。多色 PL 行为可能是由于碳点表面发射陷阱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3]。
方案 1:将富含 C 的 ssDNA 与 CD 结合并在中性 pH 下形成水凝胶以封装 Dox 的方案。通过将溶液的 pH 从碱性变为中性,实现了 CD-DNA 混合水凝胶的可视溶胶-凝胶转变。研究了药物从水凝胶中体外时间和 pH 依赖性释放曲线。虽然发现水凝胶在正常生理 pH 下可稳定一个月,但在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酸性 pH 下,药物分子在 10-11 天内完全溶解并持续释放。对 HeLa 细胞进行的细胞活力测定表明,由于酸性 pH 有利于水凝胶破裂,在载有 Dox 的混合水凝胶存在下,它们被有效缓慢杀死。
摘要:荧光碳点(CD)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它们在低毒性,对光漂白,较小的尺寸,易于功能化,生态友好型合成和多样化成像能力方面的最大优势。但是,CD的不清楚的光学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了解CD的光学特性对于具有功能目的的顶级设计CD的可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总结了CD的光吸收特性,并证明了CD的核心和壳的吸收光谱和电子过渡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总结了CD的常见荧光机制,包括表面状态,量子限制效应,共轭结构,自被捕的激子,边缘缺陷,自由的曲折位点和多隔音中心。最后,我们还讨论了CD的磷光特性。本综述为如何调整CD的荧光和磷光提供了新的见解。关键词:碳点,光学特性,荧光机制,光吸收分配,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