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微米孔的固体泡沫用于不同领域(过滤、3D 细胞培养等),但目前,控制其孔隙水平的泡沫几何形状、内部结构和单分散性以及机械性能仍然是一个挑战。现有的制造此类泡沫的尝试要么速度慢,要么尺寸受限(大于 80 μm)。在这项工作中,通过使用温度调节的微流体工艺,首次创建了具有高度单分散开放孔(PDI 低于 5%)的 3D 固体泡沫,其尺寸范围为 5 至 400 μm,刚度跨越 2 个数量级。这些特性为细胞培养、过滤、光学等领域的激动人心的应用开辟了道路。这里,重点放在光子学上。从数值上看,这些泡沫打开了三维完整光子带隙,临界指数为 2.80,因此与金红石 TiO 2 的使用兼容。在光子学领域,这种结构代表了第一个具有此功能的物理可实现的自组装 FCC(面心立方)结构。
双单倍体 (DH) 技术通过使单倍体胚胎/幼苗的染色体加倍,产生严格纯合的可育植物。单倍体胚胎来自雄性或雌性生殖系细胞,仅含有植物体细胞组织中发现的染色体数量的一半,尽管由于减数分裂遗传重组而呈重组形式。DH 生产允许以完全纯合植物(自交系)的形式快速固定这些重组单倍体基因组,这些植物在两代而不是六代或更多代中产生。DH 育种能够快速评估同质后代的表型性状。虽然对于大多数作物来说,单倍体胚胎是通过昂贵且通常依赖基因型的体外方法生产的,但对于玉米,有两种独特的植物体内系统可用于直接在种子中诱导单倍体胚胎。从玉米自然突变体中鉴定出的两种“单倍体诱导系”能够诱导父本或母本来源的胚胎。尽管与目标系轻松杂交足以触发单倍体胚胎,但需要进行大量改进才能将 DH 技术大规模生产。它们包括开发具有高诱导率(8-12%)的现代单倍体诱导系,以及将具有单倍体胚胎的玉米粒与正常玉米粒分选的方法。染色体加倍也是 DH 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最近鉴定出的参与自发加倍的基因组位点为玉米的完全植物内 DH 流程开辟了前景。尽管玉米单倍体诱导系是在 50 多年前发现的,但由于新的应用和发现,它仍然成为头条新闻。事实上,母本单倍体诱导被巧妙地转移到难以转化的种质中,以提供基因组编辑机制。最近发现的两个控制单倍体诱导的分子因素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玉米母体单倍体诱导的机制基础,并成功地将单倍体诱导能力转化为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