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干扰。不同的区域将显示出不同的弹性。基于“抵抗 - 恢复 - 重新定位 - 更新”的四个维度,本文通过建立评估指数系统,衡量了2008年至2018年中国南部海洋经济圈中涵盖的四个省份的海洋经济弹性。结果表明1)南部海洋经济圈的经济总体弹性显示出2008年至2018年的上升趋势。尽管由于自然灾害,2011年至2012年有所下降,但该价值迅速恢复了其不断增长的趋势。2)目前,中国南部海洋经济圈子每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相对差异,两极分化现象是严重的。在其中,广东属于高价值区域,而福建位于中间,而海南(Hainan)和广西(Guangxi)暂时位于低价值区域。
“大学真心希望将可持续性制度化为大学的工作文化和精神。这证实了我们希望看到真正的改变。因此,大学将可持续性视为一个广泛、多方面的概念,其中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相互加强并长期相互支持。特别是,大学支持“强可持续性”的概念,其中“经济圈”位于“社会圈”内,而社会圈又依赖于强大的“生物圈”。
摘要:京津冀是我国重点发展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受关注。本文旨在将空间信息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相结合,揭示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格局,京津冀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2005—2010年Moran’s I=0.385579,2010—2015年Moran’s I=0.319463,2015—2020年Moran’s I=0.329409。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京津冀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并未提高,但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交通运输和商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在空间上趋于显著集聚。通过Moran指数发现京津冀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格局,通过热点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主要发生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张家口,这可以用城市化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来解释。但进一步计算区位商、赫尔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现京津冀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如单极集聚效应在减弱。进一步的三相空间椭圆更形象地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过去20年中持续形成的良性产业扩张。产业从首都北京起步,向西南转移,带动了河北、天津等地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