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美罗培南在危重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靶标达成情况,并比较美罗培南给药方案的效果。患者和方法:分析了重症监护室使用美罗培南的 37 例危重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对患者进行分类。基于贝叶斯估计评估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别关注 40%fT>MIC(游离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分数)和 100%fT>MIC 的靶标达成情况,病原体 MIC 为 2 mg/L 和 8 mg/L。此外,还比较了标准给药(1g 美罗培南,每 8 小时静脉输注 30 分钟)和非标准给药(标准给药以外的给药方案)的效果。结果:结果显示,美罗培南清除率(CL)、中心分布容积(V1)、室间清除率(Q)和外周分布容积(V2)分别为3.3 L/h、9.2 L、20.1 L/h和12.8 L。不同肾功能组患者的CL有显著差异(p < 0.001)。病原菌MIC为2 mg/L和8 mg/L的两个目标达标率分别为89%、73%、49%和27%。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的目标达标率高于其他组。标准剂量达到40%fT>2/8 mg/L的目标(分别为85.7%和81%),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达到40%fT>MIC的目标分数为100%。此外,标准剂量组和非标准剂量组在目标达成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功能是美罗培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目标达成率的重要协变量。标准剂量组和非标准剂量组之间的目标达成率不可比。因此,如果有条件,治疗药物监测在危重患者剂量调整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美罗培南,危重患者,药代动力学,治疗药物监测
警报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建议将此药物列入以下类别:限制。 卡巴培南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和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患病率增加有关。适应症 由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例如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菌或耐卡巴培南肠杆菌 (CRE) 引起的败血症、腹腔内感染或脑膜炎。注意:1. 美罗培南对许多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无效,如 MRSA 和大多数表皮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是这些菌的一线治疗药物。美罗培南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和大多数厌氧菌有活性。 2. 在治疗 ESBL 或 CRE 时,应咨询传染病专家和微生物学家。 作用 美罗培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卡巴培南亚类。 它抑制细胞壁合成。 (1) 美罗培南是一种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这意味着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药物浓度保持高于引起感染的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T) ( T>MIC )。 (1)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美罗培南是比亚胺培南更好的选择。 美罗培南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更高,尤其是在脑膜发炎的情况下,并且与亚胺培南相比,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较低。药物类型 卡巴培南类抗生素 商品名 有多个品牌可供选择 剂型 500 mg 小瓶 1000 mg 小瓶 剂量 40 mg/kg/剂量 每 8 小时 剂量调整 治疗性低温:无信息。 ECMO:无信息。 肾功能不全 (2) :
目的:研究显示,肾功能正常或增强的重症患者存在美罗培南暴露不足的风险。尽管已发表了许多美罗培南群体药代动力学 (PK) 模型,但尚无大规模前瞻性群体 PK 研究,且研究样本丰富,重点关注最有可能达不到最佳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PK/PD) 目标的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 PK/PD 目标实现情况,并使用美罗培南群体 PK 模型对肾功能正常或增强的脓毒症患者进行彻底的协变量筛选。患者和方法:在鲁汶大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 PK 研究。对患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并在 ICU 接受美罗培南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果患者接受肾脏替代疗法或在 PK 取样当天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方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 < 70 mL/min/1.73m 2,则将其排除。成功达到 PK/PD 目标定义为未结合美罗培南谷浓度高于 2 mg/L 或 8 mg/L。使用 NONMEM7.4 进行群体 PK 建模。结果:总共纳入 58 名患者,在 70 个给药间隔内贡献了 345 份血浆样本。在所有给药间隔中,分别有 46% 和 11% 成功达到了 2 mg/L 和 8 mg/L 的目标。具有线性消除和个体间清除率变异性的二室群体 PK 模型最能描述美罗培南 PK。根据 Cockcroft-Gault 方程估计的肌酐清除率是群体 PK 分析中唯一保留的协变量。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有关肾功能保留或增强的重症患者美罗培南 PK 的详细见解。我们观察到 PK/PD 目标实现率较差,其中肾功能是唯一重要的协变量。试验注册:本研究在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NCT03560557)。关键词:重症监护、PK/PD、暴露、剂量优化、增强肾清除率
与 β-内酰胺最佳活性最相关的药效学参数是给药间隔内游离药物浓度保持高于感染生物体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比例 - %fT>MIC(在 4x MIC 时杀灭效果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