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干扰可能通过一系列传播机制产生,这些机制各自的主导性取决于气候、无线电频率、感兴趣的时间百分比、距离和路径地形。在任何时候,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机制。主要干扰传播机制如下: – 视距(图1):最直接的干扰传播情况是在正常(即混合良好)大气条件下存在视距传输路径。但是,当子路径衍射导致信号电平略高于正常预期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复杂性。此外,除了最短路径(即长度超过 5 公里的路径)之外,由于大气层结导致的多径和聚焦效应,信号电平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见图2)。– 衍射(图1):在视线之外和正常条件下,衍射效应通常在存在显著信号电平的地方占主导地位。对于异常短期问题不重要的服务,衍射建模的精度通常决定了可以实现的系统密度。衍射预测能力必须具有足够的实用性,以覆盖光滑地球、离散障碍物和不规则(非结构化)地形情况。– 对流层散射(图1):此机制定义了较长路径(例如超过 100-150 公里)的“背景”干扰水平,此时衍射场变得非常弱。但是,除了涉及敏感地球站或非常高功率干扰源(例如雷达系统)的少数特殊情况外,通过对流层散射产生的干扰水平太低,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表面管道(图2):这是水面上和平坦沿海陆地区域最重要的短期干扰机制,可在长距离(海上 500 公里以上)产生高信号水平。在某些条件下,此类信号可能超过等效“自由空间”水平。
慕尼黑,80539 德国慕尼黑 * 通讯作者:r.oulton@imperial.ac.uk 分子振动对光的拉曼散射提供了一种通过分子内部键和对称性进行“指纹识别”的强大技术。由于拉曼散射很弱 1 ,因此非常需要增强、引导和利用它的方法,例如通过使用光学腔 2 、波导 3–6 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SERS) 7–9 。虽然 SERS 通过将光局限于金属纳米结构中极小的“热点”内而提供了显著的增强 6,15,22,2,但这些微小的相互作用体积仅对少数分子敏感,产生难以检测到的微弱信号 10 。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将 4-氨基硫酚 (4-ATP) 分子与等离子体间隙波导结合后的 SERS 引导至单一模式,效率 > 𝟗𝟗%。尽管牺牲了一个限制维度,但我们发现由于波导的更大传感体积和非共振模式,在宽光谱范围内 SERS 增强了 𝟏𝟎 𝟒。值得注意的是,波导-SERS (W-SERS) 足够明亮,可以对波导中的拉曼传输进行成像,从而揭示纳米聚焦 11–13 和珀塞尔效应 14 的作用。模拟激光物理学中的 𝛃 因子 15–17,观察到的接近 1 的拉曼 𝛃 因子为 SERS 技术带来了新的亮点,并指出了控制拉曼散射的替代途径。 W-SERS 引导拉曼散射的能力与基于集成光子学 7-9 的拉曼传感器有关,可应用于气体和生物传感以及医疗保健。拉曼光谱尽管效率低下,但由于利用了可见光波长下激光和探测器技术的成熟度,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技术。已经开发出各种依赖于受激拉曼散射 1 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SERS) 18-20 的增强技术。受激拉曼过程是一系列强大方法的基础,但依赖于高强度和短脉冲光激发,这通常会损坏样品。同时,SERS 21 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探索能够将拉曼增强许多数量级的金属纳米结构,例如粗糙的金属表面 22、纳米颗粒 10,23,24、纳米间隙 25,26、波导 9,27 和金属尖端 18,28,29。尽管对单个分子敏感,SERS 仍有几个局限性。首先,最强的 SERS 需要非常小的“热点”,其中增强是活跃的,但只有少数分子可能会经历它。其次,共振增强限制了拉曼带宽。最后,从局部场中出现的 SERS 会发生衍射,使有效检测变得困难 10 。在本信中,我们使用等离子体波导探索波导增强拉曼散射 3–6 ,结合 SERS 7–9 ,如图 1a 所示。它由一个等离子体间隙波导和放置在玻璃基板两端30-32的光学天线耦合器组成。间隙区域的拉曼散射通过两种机制增强:纳米聚焦效应11-13引起的局部激发强度增加,以及真空涨落增强引起的珀塞尔效应14。图1b中波导模式的有限差分时域(FDTD)模拟显示了光学限制强度。虽然波导在许多倍频程上提供非共振SERS,但这种增强在天线-波导耦合的有效带宽内持续存在。虽然这种方法牺牲了沿一个方向的限制,但强波导-SERS(W-SERS)能够对纳米结构上的拉曼传输进行成像,并观察纳米聚焦和珀塞尔效应。我们发现间隙模式中的SERS占主导地位,因为它驱动珀塞尔效应。因此,我们引入了自发拉曼β因子15–17,以量化SERS与该单一模式耦合的比例。我们发现W-SERS在宽光谱范围内产生接近1的拉曼β因子,增强了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