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空航天工程学术机构之一。它成立于 1926 年,最初名为航空工程学院,旨在推动航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自那时起,学院就一直坚持多学科方法,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事实上,除了标准的技术科目外,学习计划很快还包括航空生物学和医学;此外,密集的实验室活动不断导致教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学院成立后不久,其教职员工就可以使用位于罗马附近圭多尼亚的大型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在航空设计、水上飞机开发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学院的活动开始主要集中在航天学上,1963 年学院更名为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学院的教授和技术人员设计和制造了圣马可系列卫星。由于该系列的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意大利于 1964 年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1962 年,学院在肯尼亚马林迪附近建立了一个发射平台,该平台一直使用到 1988 年,从未发生过发射失败。1997 年,学院启动了一项名为 UniSat 的教育计划,让学生设计和制造卫星;每两年,每颗 UniSat 卫星都会由俄罗斯-乌克兰火箭 Dnepr 发射到太空,这与学院提供的学习计划的长度相对应。得益于 UniSat 系列以及学院后来制造的其他卫星,例如 Edusat、Lares 和 TigriSat,学院在过去十五年中向太空发射了八颗卫星,并已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旗舰机构。
摘要:电推进系统 NanoFEEP 在 UWE-4 卫星上进行了集成和在轨测试,这标志着首次成功演示了 1U CubeSat 上的电推进系统。介绍了推进剂加热过程和不同推力水平下推进系统功耗的在轨特性测量。此外,还描述了基于推力矢量方向对航天器姿态影响的分析。所用的加热器每轨道液化推进剂 30 分钟,功耗为 103 ± 4 mW。在此期间,可以启动相应的推进器。推进系统包括一个推进器头、其相应的加热器、中和器和电源处理单元的数字组件,功耗为 8.5 ± 0.1 mW · µ A − 1 + 184 ± 8.5 mW,并与发射极电流成比例。两个推进器头的推力方向估计与立方体卫星结构中的安装方向成 15.7 ± 7.6 ◦ 和 13.2 ± 5.5 ◦ 角。鉴于 1U 立方体卫星的功率非常有限,NanoFEEP 推进系统是一个非常可行的选择。后续 NanoFEEP 推进器的加热器已经得到改进,因此系统可以在整个轨道周期内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