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荣誉勋章 * * * 根据总统指示,根据 1862 年 7 月 12 日通过的国会联合决议(经 1863 年 3 月 3 日法案、1918 年 7 月 9 日法案和 1963 年 7 月 25 日法案修订),授予荣誉勋章。为表彰冒着生命危险、超越职责要求的英勇无畏精神,美国陆军部以国会的名义追授以下人员:美国陆军专家四号唐·L·迈克尔,••• ■•,在越南共和国第 17 空降旅第 503 步兵团第 4 营 C 连服役期间,以英勇无畏的精神脱颖而出。1967 年 4 月 8 日,迈克尔专家所在的排正在穿越疑似敌军活动的区域。当排的其他人停下来提供安全保障时,迈克尔专家所在的小队继续前进,调查最近敌军活动的迹象。在前进了大约 125 米后,小队遇到了一名越共士兵。当他被小队的机枪手射击时,其他越共士兵从一个隐蔽的掩体向小队的右前方开火,使用自动武器。敌军火力如此之小,以至于压制住了整个小队,并阻止了所有前进。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迈克尔专家冒着生命危险投掷了两枚手榴弹,但未能摧毁敌方阵地。迈克尔专家从左侧阵地出发,带着另外两枚手榴弹向前移动,直到距离敌方掩体 20 米以内,他再次冒着生命危险投掷手榴弹,但未能引爆。专家,勇敢无畏
根据总统指示,根据 1862 年 7 月 12 日通过的国会联合决议(经 1863 年 3 月 3 日法案、1918 年 7 月 9 日法案和 1963 年 7 月 25 日法案修订),陆军部以国会的名义向以下人员颁发荣誉勋章,以表彰冒着生命危险、超越职责要求的英勇无畏精神:美国陆军第 173 突击直升机连四号专家 Gary G. Wetzel(当时为一等兵),他在越南共和国 Ap Dong An 附近冒着生命危险、超越职责要求的英勇无畏精神而战。1968 年 1 月 8 日,Wetzel 专家在直升机上担任机枪手,该直升机是被猛烈而致命的敌方火力困在着陆区的插入部队的一部分。Wetzel 专家当时,韦策尔正准备去支援他的飞机指挥官,却被炸到稻田里,两枚敌方火箭弹在离他仅几英寸的地方爆炸,韦策尔身受重伤。尽管失去了左臂,右臂、胸部和左腿也受了重伤,血流如注,韦策尔专家还是踉踉跄跄地回到了炮台的原位,向敌军发起了攻击。当时,他的机枪是唯一能有效射击敌人的武器。韦策尔专家克服了震惊和难以忍受的伤痛,坚守岗位,直到他拆除了自动武器装置。这些自动武器装置给美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并阻止他们向这支强大的敌军发起进攻。他拒绝照顾自己严重的伤势,试图回去支援他的飞机指挥官,但却因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恢复意识后,他继续努力拖着自己去支援他的战友。经过一番痛苦的努力,他终于来到机组长身边,机组长正试图将受伤的飞机指挥官拖到附近安全的堤坝上。韦策尔专家对同胞的忠诚不减,尽管机组长再次失去意识,他还是协助了他
美国陆军步兵,第 23 步兵团 M 连的一名成员,在 1951 年 2 月 14 日对朝鲜哲平附近的联合国武装敌人的战斗中,以卓越的勇气和超越职责范围的勇敢表现而出名。M 连的机械武器部门领导比特曼中士被分配到 I 连,当时该连正受到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的攻击。在战斗中,敌军手榴弹击毁了他的机关枪,I 连的一个小队立即架设了一挺轻机枪,西尔曼中士和他的士兵留在原地保护机组人员。在随后的行动中,敌军向阵地扔了一枚手榴弹,比特曼中士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劣势,无私地扑向了手榴弹,用身体吸收了爆炸的全部威力。尽管在这次英勇无畏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的英勇行为挽救了五名士兵免于死亡或严重受伤,并使他们能够在整个攻击过程中继续对无情的敌人进行猛烈的攻击。中士“小伙子”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职责的完全奉献精神为他带来了永恒的荣耀,并维护了军队的光荣传统。
1918 年 5 月 15 日,在法国西线前线与敌军作战期间,二等兵约翰逊担任美国远征军第 93 师第 369 步兵团 C 连的一名成员,他以超出职责范围的英勇无畏而出名。二等兵约翰逊和另一名士兵在前哨站站岗时,遭到了一支由至少 12 名士兵组成的德国突袭队的突然袭击。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尽管身负重伤,二等兵约翰逊仍进行了英勇的反击,造成数名敌军伤亡。当他的战友受重伤时,二等兵约翰逊阻止了他被德军俘虏。二等兵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从自己的位置走出来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二等兵约翰逊只带了一把刀,受了重伤,但他仍继续战斗,拿起他的大砍刀刺穿了敌军的头部。约翰逊二等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他阻挡了敌军,直到他们撤退。约翰逊二等兵的非凡英雄主义和无私精神超越了职责要求,符合军队的最高传统,为他本人、他的部队和美国陆军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因其英勇无畏和不畏生命危险的表现,超越了职责要求:1971 年 2 月 18 日至 22 日期间,在越南共和国老挝的救援行动中,五号专家丹尼斯·M·藤井 (Dennis M. Fujii) 担任直升机救护车上的机组长,表现出超越职责要求的英勇无畏。五号专家藤井服役于第 237 医疗支队、第 61 医疗营、第 67 医疗组。该小组的任务是从激烈的战场中撤离严重受伤的越南军人。飞机接近布满弹痕的着陆区时,敌方猛烈的火力向这位专家的直升机射击,导致飞机无法接近。当飞行员第二次尝试降落时,敌人集中高射炮火攻击空中救护车,导致飞机受损并坠毁在冲突地区,五号藤井受伤。片刻之后,另一架美国直升机成功降落在五号藤井飞艇残骸附近,救出了所有被击落的机组人员,但五号藤井除外,因为敌方火力猛烈,他无法登机。为了避免进一步危及第二架直升机上战友的生命,五号藤井挥手示意飞机离开战斗区域,作为战场上唯一的美国人留在原地。由于猛烈的防空火力,随后营救五号藤井的尝试失败了。五号藤井终于拿到了一台无线电,并通知该地区的飞行员,着陆区太热,无法进一步撤离。整个晚上以及第二天,五号藤井专业军不顾自己的伤势,为盟军伤员提供急救。2 月 19 日晚,盟军防线遭到敌军增援团和重炮的无情攻击。五号藤井专业军再次获得无线电发射器,呼叫美国武装直升机协助小部队击退攻击。在连续 17 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五号藤井专业军多次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离开安全的战壕,以便更好地观察敌军阵地并指挥空袭。有时战斗变得非常激烈,五号藤井专业军被迫中断无线电传输,以便在近距离对敌人进行压制性步枪射击。尽管到 2 月 20 日时已经受伤并极度疲劳,这位专家仍承担着保护和保卫友军营地的责任,直到一架美国直升机降落并试图将他从该地区空运出去。当他的空中救护车离开战场时,它收到了
克拉伦斯·E·萨瑟(时为一等兵),美国陆军专业军士,因卓越的英勇和无畏精神于 1968 年 1 月 10 日被指派到越南共和国第 9 步兵师第 60 步兵团第 3 营总部和总部连。当天,他正在 Ding Tuong 省执行侦察任务,担任 A 连第 3 营的医疗助理。他的连队正在进行空袭,突然遭到来自着陆区三面戒备森严的敌军阵地的重型轻武器、无后坐力枪、机枪和火箭弹的袭击。在最初几分钟内,伤亡人数超过 30 人......专业军士萨瑟毫不犹豫地冒着枪林弹雨跑过一片开阔的稻田去救助伤员。在帮助一名士兵逃到安全地带后,他的左肩被爆炸的火箭弹碎片炸伤,疼痛难忍。他拒绝接受医疗救治,冒着火箭弹和自动武器的猛烈射击去救助最初袭击的伤员,并在给予他们急需的治疗后,继续搜寻其他伤员。尽管他的双腿还有两处伤口无法动弹,他还是拖着身子穿过泥泞,向一百米外的另一名士兵走去。尽管疼痛难忍,失血过多,萨瑟专家还是来到了那名士兵身边,对他进行了治疗,然后继续鼓励另一组士兵爬出 200 米,到达相对安全的地方。在那里,他花了 5 个小时治疗他们的伤口,直到他们撤离。萨瑟专家的英勇无畏、非凡的英雄主义和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畏精神,超越了职责的召唤,符合军队的最高传统,并为自己、他的部队和美国陆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该奖章取代了 1968 年 1 月 10 日授予五号专家克拉伦斯·E·萨瑟的杰出服务十字勋章,该勋章因其非凡的英雄行为而获得,该勋章根据 1968 年 6 月 21 日美国驻越南陆军总部第 2953 号总命令宣布。)* * *
颁发荣誉勋章 * * *根据总统指示,根据 1862 年 7 月 12 日批准的国会联合决议(经 1863 年 3 月 3 日法案、1918 年 7 月 9 日法案和 1963 年 7 月 25 日法案修订),陆军部以国会的名义向以下人员颁发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超越职责范围、冒着生命危险表现出的英勇和无畏行为:杰克·H·雅各布斯上尉(时任中尉),美国陆军步兵,他在 1968 年 3 月 9 日担任越南共和国陆军第 9 步兵师第 16 步兵团第 2 营助理营顾问期间在越南共和国建风省的一次行动中表现出色。第 2 营正在推进接战,这时它遭到驻扎在坚固掩体中的越共营的猛烈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当第 2 营部署成攻击队形时,它的前进被毁灭性的火力阻止了。J aoobs 上尉和先头连的指挥部队呼叫并指挥对敌方阵地进行空袭,以发动新一轮攻击。由于敌方火力猛烈,以及包括连长在内的指挥小组伤亡惨重,攻击停止了,友军陷入混乱。尽管被迫击炮弹片击伤,J aoobs 上尉仍然接管了盟军连队的指挥,命令撤出暴露的阵地并建立防御圈。尽管头部受伤,血流不止,视力受损,雅各布斯上尉还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猛烈的火力,将一名受重伤的顾问疏散到安全的树林中,在那里实施了挽救生命的急救。然后,他冒着重型自动武器的火力,将受伤的连长疏散。雅各布斯上尉多次穿越被大火吞没的稻田,疏散伤员和他们的武器。雅各布斯上尉三次与搜寻盟军伤员和武器的越共小队取得联系,并将其赶走,独自杀死三人,致伤数人。他的英勇行为和非凡的英雄主义挽救了一名美国顾问和十三名盟军士兵的生命。在他的努力下,盟军连队恢复了有效的战斗力,并阻止了友军被强大而坚定的敌人击败。雅各布斯上尉在执行军事任务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为他本人、他的部队和美国陆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