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具有显著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己酮可可碱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0只体重3000 – 3500 g的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第1组动物作为对照组。第2组动物仅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间隔12小时3次。第3组动物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进行任何注射。第4组动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后12、24和36小时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6 mg / kg),共3次。所有动物在第48小时处死并取出基底动脉。使用Spot for Windows 4.1版测量基底动脉血管直径、管壁厚度和管腔截面积。使用方差分析和Kruskall - 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4组的平均基底动脉管腔截面积和管腔直径显著高于第3组(p < 0.05)。第3组的基底动脉管壁厚度高于其他组,这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可显著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
摘要背景髓鞘碱性蛋白(MBP)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中第二丰富的蛋白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一直被视为创伤和疾病中脑组织损伤的标志物。目前尚无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MBP的报道。方法104例动脉瘤破裂的SAH患者,在破裂后24小时内接受血管内治疗,采集156份血液样本:SAH后0 - 3天104份,4 - 6天32份,9 - 12天20份。采用ELISA检测MBP水平,并与入院时的临床状况、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3个月时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在预后不良患者 (p < 0.001)、死亡患者 (p = 0.005)、接受颅内介入治疗的患者 (p < 0.001) 和脑出血 (ICH; p < 0.001) 患者中显著升高。SAH 后 4 – 6 天,颅内介入治疗 (p = 0.009) 和 ICH (p = 0.039) 后的 MBP 水平显著升高。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与 3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cc = − 0.42) 以及 ICH 体积 (cc = 0.48) 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所有完全康复的患者在 SAH 后 0 – 3 天的 MBP 水平均低于检测限。血管内动脉瘤封堵术后,104例患者中86例(83%)MBP未升高。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外周血MBP浓度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手术或ICH所致),与治疗结果相关。血管内动脉瘤封堵术后MBP未升高,提示该技术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