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b Shankar Banerjee 1,#、Subhradeep Mandal 1、Injamamul Arief 1、Ramakanta Layek 2、Anik Kumar Ghosh 1、Ke Yang 3、Jayant Kumar 3、Petr Formanek 1、Andreas Fery 1、Gert Heinrich 1,4、Amit Das 1,5 * 1 德累斯顿莱布尼茨聚合物研究所 e。 V,Hohe Straße 6,德累斯顿,01069,德国 2 LUT 大学,拉赫蒂,Mukkulankatu 19,FI-15210,芬兰 3 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先进材料中心,物理系,MA 01854,美国 4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纺织机械和高性能材料技术研究所,Hohe Straße 6,德累斯顿,01069,德国 5 坦佩雷大学,工程与自然科学系,FI-33101,芬兰
摘要 - Location信息通常用作保证无线通信链接的性能的代理。但是,本地化错误可能会导致保证的不匹配,尤其是对操作超可靠的低延迟通信(URLLC)制度的用户有害。本文揭示了位置估计不确定性和无线链接可靠性之间的基本统计关系,特别是在超可靠通信的速率选择中。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一维Nar-Rowband Rayleigh褪色场景开始,并朝着丰富的散射环境中的两维情况构建。无线链接可靠性的特征是元概率,超过停电能力的本地化误差的概率以及通过删除系统中其他错误源的概率,我们表明可靠性对本地化错误敏感。定义了ϵ -outage相干半径,并显示出对基于位置的速率选择问题的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在不准确了解传播环境的情况下,确保可靠性通常是具有挑战性的。最后,提出了几种速率选择方案,展示了问题的动态,并揭示了适当考虑本地化错误对于确保在可靠性和可实现的吞吐量方面良好绩效至关重要。
摘要 —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 (AI) 技术在工业物联网 (IIoT) 网络性能预测中的应用。在工业环境中,5G 超可靠低延迟通信 (URLLC) 旨在为具有非常严格延迟要求的关键服务提供服务,例如涉及协作机器人的服务。即使灵活的 5G 新无线电 (NR) 设计能够实现目标 IIoT 性能,也需要为 URLLC 提供和保留必要的频谱资源。因此,需要一种服务质量 (QoS) 预测方案来预测性能下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网络资源配置或应用程序适配,例如进入适配模式。我们探索了用于工业环境中 QoS 预测的 AI 算法的设计,并比较了不同的回归和分类工具,包括神经网络 (NN) 和 K 最近邻 (K-NN)。我们探索基于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 (SINR) 的预测,或仅基于机器人在工厂内的位置的预测。由于延迟降低事件通常很少发生,我们观察到训练数据高度不平衡,导致预测准确率低。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重要性抽样技术和修改后的检测阈值(我们称之为 M-KNN 方案)来提高预测性能。
摘要 - 我们目睹了向机动性的新时代的过渡,该时代普遍连接(半)自动驾驶汽车将显着提高安全性,交通效率和旅行经验。通过在新兴的第六代(6G)无线网络上构建一组高级车辆用例,例如排队,远程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在许多颠覆性6G无线技术中,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介绍可见光光通信(VLC)和基于射频的射频(RF)的混合整合的潜在益处。我们研究了干扰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影响。雨,雾和干雪,在拟议的链接聚集(LA)辅助杂种RF-VLC V2X系统上。模拟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LA辅助混合RF-VLC V2X系统具有实现高度可靠性(估计约为99.999%)和低潜伏期(可能小于1 ms)的潜力,即使在受干扰和不利的气氛影响的情况下,也可能在200 m内。为了刺激混合RF-VLC V2X地区的未来研究,我们还强调了潜在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纳米粒子,特别是转移体,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有前途的药物输送系统。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高适应性,转移体在改善化疗药物的靶向输送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包括通过透皮应用。本文全面回顾了转移体在癌症治疗和基因传递中的进展和应用;强调了纳米粒子在癌症治疗中的优势,例如它们能够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被动靶向肿瘤。然后,它重点介绍了转移体的组成、制备方法和相对于传统脂质体的优势,包括它们的高稳定性、高载体容量和将药物输送到更深的皮肤层的能力。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转移体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它介绍了一些研究,证明了转移体在输送化疗药物(如盐酸阿霉素、卡维地洛和各种天然化合物)方面的有效性,以增强癌症治疗。此外,它还讨论了使用传递体作为辅助治疗以降低癌症复发风险。总体而言,这篇全面的综述为传递体在癌症治疗和基因传递方面的进展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见解。研究结果强调了传递体作为有效药物载体的潜力,在抗击癌症方面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PLS仅利用传输方的物理层的资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信息,因此已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技术,用于保护B5G/6G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机密数据。此类通信系统使用信息理论方法来保证无条件的数据安全性,即,它们在不限制计算资源的情况下安全地抵抗对手。PLS上的先前作品主要基于非构建性随机编码参数,以建立理论结果。这样的结果表明,可以找到传输最高量的安全信息的编码方案。仍然,这种非构造方法的实际实用性很少。在现实世界应用中,实用的物理层安全性构建值得更多的关注。不幸的是,现有的PLS编码解决方案无法满足短包通信的严格延迟和可靠性要求,因为PLS上的大多数先前的工作仅在可以使用任意大型编码块长度的情况下为安全通信方案提供了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我们目前有兴趣使用信息理论和编码技术开发实用有效的信息在理论上安全可靠的通信方案,以防止窃听攻击。我们旨在设计有限的长度和晶格代码的安全编码方案,以确保授权各方之间的超级可靠和低延迟通信,同时阻止对抗性窃听者学习传播消息。
几十年来。 [1] 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受到层状结构正极材料(如 LiCoO 2 和 LiNixMnyCo1−x−yO2)的限制,由于材料晶格中 Li+ 主位点有限,只能提供小于 220 mAh g−1 的比容量。 [2] 此外,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扩张导致钴和镍价格飙升(2022 年钴金属价格高达 90 美元/千克)。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无钴、无镍正极材料。转化型材料通常由 Fe、Cu、O 和 S 等价格较便宜且环境友好的元素组成,其容量比插层型电极材料高得多。 [3] 在各种转化化合物中,过渡金属氟化物(MF x )既提供> 2.0 V 的高氧化还原电位(由于金属氟化物键的高离子性),又提供大容量,因为每单位分子式允许多个电子转移,从而实现相当高的理论能量密度。[4] 转化正极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循环稳定性。优化的 Fe 基氟化物如 FeF 2 、FeF 3 、FeOF 和 Fe 0.9 Co 0.1 OF 可以稳定地充电/放电几百次循环。[5] 然而,Fe 基正极的能量密度仍然不够高。氟化铜(CuF 2 )比 Fe 基氟化物提供了更高的比能量密度(1874 Wh kg −1 ),因为它对 Li/Li + 的理论电位高达 3.55 V,理论容量为 528 mAh g −1 。[6]
金属增材制造 (AM) 为众多应用中优化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设计自由度。使用 AlSi10Mg 等非传统铝合金的要求使得金属增材制造的合理微/纳米结构化具有挑战性。本文开发了相关技术,并研究了控制最常见金属增材制造材料 AlSi10Mg 微/纳米结构化的基本机制。合理设计了一种表面结构化技术,以形成以前未探索过的双层纳米级结构,从而实现极低的粘附性、出色的抗冷凝洪水能力和增强的液气相变。使用冷凝作为演示框架,结果表明,与最佳薄膜冷凝相比,双层纳米结构的传热系数高出 6 倍。研究表明,AM 纳米结构最适合限制液滴,同时减少粘附性以促进液滴分离。通过与过去报告的数据进行广泛的对比,我们发现,在高过饱和条件下,使用传统铝无法实现所展示的传热增强效果,这进一步激发了对 AM 纳米结构的需求。最后,事实证明,广泛的 AM 设计自由度与最佳 AM 纳米结构方法的协同组合可以提供具有出色热性能和功率密度的超紧凑冷凝器。
5G 新无线电 (NR) 的首批规范已经达成一致,商用 5G 移动宽带服务预计将于 2019 年推出。然而,5G NR 将带来更多商业机会。本白皮书讨论了运营商和企业如何利用 5G 的超可靠低延迟通信 (URLLC) 功能来解决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各种高性能用例。这是通常被称为 Industry-X、工业 4.0 或工业互联网的更广泛机会的一部分。本文重点关注“未来工厂”概念,并使用机器人运动控制作为具有极端性能要求的应用示例。它展示了 5G 如何有助于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和灵活性,并强调了 5G 与现有和新兴工业网络标准集成的重要性,以使这一转变更快、更有效。基于有线以太网、WiFi 和 LTE 的局域网已用于工业应用,并为使用 5G 实现要求更高、变革性更强的自动化提供了起点。私有、专用网络使企业能够将网络配置为所需的性能。由于它不依赖于与公共网络的互通,并且工厂所有者可以完全控制部署环境,因此可以设计和优化工业网络以实现实时性能,从而实现极高的可靠性
摘要 提出了一种用于物联网 (IoT) 网络的数字孪生 (DT) 框架,其中无人机 (UAV) 充当飞行移动边缘计算 (MEC) 服务器,支持动态任务卸载。所考虑的 DT 模型非常适合工业自动化,并且严格限制关键任务服务的超可靠低延迟通信 (URLLC) 链路。为了支持低延迟物联网设备,我们制定了数字孪生辅助卸载 UAV-URLLC 的端到端 (e2e) 延迟最小化问题。具体而言,通过联合优化通信和计算参数(即功率、卸载因子以及物联网设备和 MEC-UAV 服务器的处理速率)来获得最小化的延迟。由于优化问题高度非凸,我们首先考虑 K 均值聚类算法来最佳地部署按需无人机。然后,有效地利用替代优化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近似来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通过代表性数值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 DT 框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