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总结了在以 s 通道中的介质粒子交换为特征的理论模型背景下寻找费米子暗物质候选者的工作。所考虑的数据样本包括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其第 2 次运行期间以√ s = 13 TeV 的质心能量进行的 pp 碰撞,由 ATLAS 探测器记录,对应能量高达 140 fb − 1。结果的解释基于简化模型,其中新的介质粒子可以是自旋为 0,与费米子进行标量或伪标量耦合,也可以是自旋为 1,与费米子进行矢量或轴矢量耦合。排除限是从各种搜索中获得的,这些搜索的特点是最终状态以共振方式产生标准模型粒子,或产生与大量缺失横向动量相关的标准模型粒子。
长期以来,各种理论模型都预测了分子态,特别是在单玻色子交换模型中预测的 DD ∗ 同标量轴矢量分子态。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高斯展开法中的 DDD ∗ 系统,其 DD ∗ 相互作用源自单玻色子交换模型,并受到 T cc 相对于 D ∗ + D 0 阈值的 273 ± 63 keV 的精确结合能约束。我们证明了 DDD ∗ 态的存在,其结合能为几百 keV,自旋宇称为 1 − 。其主要衰变模式是 DDD π 和 DDD γ 。这种状态的存在原则上可以通过即将发布的 LHC 数据得到证实,并将明确地确定 T + cc 态以及许多类似奇异状态的性质,从而加深我们对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的理解。
摘要 本文总结了在以 s 通道中的介质粒子交换为特征的理论模型背景下寻找费米子暗物质候选者的工作。所考虑的数据样本包括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其第 2 次运行期间以√ s = 13 TeV 的质心能量进行的 pp 碰撞,由 ATLAS 探测器记录,对应能量高达 140 fb − 1。结果的解释基于简化模型,其中新的介质粒子可以是自旋为 0,与费米子进行标量或伪标量耦合,也可以是自旋为 1,与费米子进行矢量或轴矢量耦合。排除限是从各种搜索中获得的,这些搜索的特点是最终状态以共振方式产生标准模型粒子,或产生与大量缺失横向动量相关的标准模型粒子。
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 D + → νe + ρ ¯ K 和 D + → νe + ¯ K ∗ π 衰变,以查看检验手性微扰理论(UChPT)幺正扩展所预测的轴矢量共振 K 1 (1270) 的双极性质的可行性。事实上,在 UChPT 中,K 1 (1270) 是由矢量和伪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并且获得了该共振量子数的两个极点。较低质量极点主要与 K ∗ π 耦合,而较高质量极点与 ρK 耦合,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在产生机制中对这些通道有不同的权重的不同反应会增强一个或另一个极点。我们表明,D + → νe + VP 中不同的最终 VP 通道对两个极点的权重不同,这反映在最终矢量-赝标量不变质量分布的形状中。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这些衰变适合在实验上区分预测的 K 1 (1270) 共振双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