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论文探讨了联合国调查任务在调查严重违反国际人权法、人道主义法以及日益严重的国际刑法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更广泛的国际司法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更具体地说,本文讨论了建立永久性调查能力以支持联合国调查的案例,以便在保留其相关的关键人权职能的同时,它们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日益承担的问责驱动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确定他们记录的违法行为是否构成国际法规定的罪行、确定责任人并促进“问责”,这通常包括直接或间接协助起诉和刑事案件立案。本研究的主要建议包括为联合国授权调查及其对国际司法的贡献建立永久性支持的两个主要选择:选择 1,建立一个常设、独立的联合国调查支持机制 (ISM),授权该机制向所有与问责有关的联合国调查任务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并从联合国相关机构接受服务并自行履行以案件建设为重点的调查任务,类似于为叙利亚、缅甸和伊斯兰国/达伊沙建立的调查机制;选择 2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做出购买决策的方式?这对商标法意味着什么?商标法的核心在于如何购买商品和服务,而由于人工智能正在影响购买过程,因此从定义上讲它也影响着商标法。人工智能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购买过程:(a)消费者可获得的品牌信息和(b)谁来做出购买决策。亚马逊的 Alexa 等人工智能个人零售助理有可能成为品牌向消费者提供的“守门人”,控制向消费者提供哪些品牌信息,并以纯粹的形式购买品牌产品,在人工智能所谓的“自动执行模型”中几乎不需要或根本不需要人为干预,从而有效地将传统的购物体验从“先购物后发货”模式颠覆为“先发货后购物”模式。商标法的许多关键方面都涉及人性的弱点。如果您考虑商标法和实践中的一些“流行词”,例如“混淆”、“不完全记忆”、“联想”和“商标混淆”,这些概念都围绕着人类的弱点。然而,人工智能有可能从购买过程中消除“人性”和“弱点”。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给我买个灯泡”等一般命令来购买产品。人类消费者与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购买的灯泡品牌没有任何互动。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会混淆吗?它会混淆商标吗?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甚至会通过传统的听觉、语音和概念比较商标的方式来评估产品购买,这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黑箱问题吗?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经常受到个人消费者过去购买决策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做出购买决定或建议的原因有时可能难以理解。在这些情况下,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问题也引起了重要的问题。然而,即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不做出购买决策,它仍然会影响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可用的品牌信息。例如,亚马逊 Alexa 平均只向消费者推荐三种产品。它控制着向消费者推荐什么品牌产品,它而不是人类消费者掌握着所有的品牌信息。然而,人工智能对购买过程的影响必须放在历史背景中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兴起是新的,但并非史无前例。现代商标法诞生于十九世纪,并发展到现代。然而,在此期间,购买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生了变化。我们只需看看从传统的十九世纪“店主”购买产品模式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超市发明的变化,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到人工智能的兴起。商标法已经适应并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可以说是适应性最强的知识产权法形式。例如,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责任问题,我们已经可以从关键词广告的案例中得到指导,例如谷歌法国,它是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如果购买过程中的“参与者”如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更被动的角色,则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提供商不太可能被追究责任,如果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在购买决策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并且可以说人工智能提供商在购买决策中强烈影响消费者,则更有可能发现责任。商标法已经适应了购买过程的变化,并且它将再次适应。HGF 合伙人兼特许商标律师 Lee Cur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