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内生细菌作为小麦穗黑穗病防治的潜在选择。从不同小麦基因型中分离出共 112 种内生杆菌,目的是鉴定出对抗禾谷镰刀菌的潜在拮抗菌株。在田间研究中,三种菌株(B. clarus NOK09 + B. subtilis NOK33 + B. amyloliquefaciens NOK109)的组合显示出 HS 病情指数的显著降低。12. 考虑到卡纳尔黑穗病在某些小麦过剩州的发生率很高,而且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卡纳尔黑穗病采取零容忍态度,应与其他 SAU 和机构合作,开展对卡纳尔黑穗病抗性主要基因的鉴定、定位和聚合工作,以开发 KB 抗性品种。应建议在某些 KB 热点区(包括 NWPZ)种植硬粒小麦和大麦。
摘要:由黑穗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水稻稻曲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病害之一,它导致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严重下降。作为一种空气传播的真菌病害,水稻稻曲病的早期诊断、监测其流行和病原体的分布对于控制感染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用于U. virens检测和定量的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q-LAMP)方法。与定量实时PCR(q-PCR)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效率。所使用的UV-2组物种特异性引物是根据U. virens ustiloxins生物合成基因(NCBI登录号:BR001221.1)的独特序列设计的。q-LAMP检测方法能够在60分钟内检测到6.4孢子/mL的浓度,最佳反应温度为63.4 ◦ C。此外,当纸带上只有 9 个孢子时,q-LAMP 方法甚至可以实现准确的定量检测。建立了 U. virens 检测和定量的标准曲线线性化方程 y = − 0.2866x + 13.829(x 为扩增时间,孢子数= 10 0.65y)。在田间检测应用中,该 q-LAMP 方法比传统观察方法更准确、更灵敏。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强大而简便的 U. virens 监测工具,为水稻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也为精准施用杀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