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Release of Solar Radio Bursts observed by CBSm at the metric wavelength by Yao Chen et al.
在这里,我们发布了茶山宽带太阳射电光谱仪 (CBSm) 记录的太阳射电爆发光谱数据,该光谱仪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端的茶山山脉 (E122°.30, N36°.84)。CBSm 得到了中国子午线空间天气监测项目 (II) 和山东大学的支持。该卫星由山东省空间科学研究所(LEAD,ISS)电磁探测实验室设计和运行 [...]
无论波长如何,偏振都是了解太阳大气的关键观测指标之一,因为它提供了有关磁场的信息,而微波偏振也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根据与磁场相关的不透明度和发射率的微波偏振依赖性揭示色球层、过渡区和日冕中的磁性。虽然在微波范围内观测太阳偏振并不容易,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
自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发现太阳射电辐射以来,人们在从几十 kHz 到几百 GHz 的广泛频率范围内对太阳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太阳射电辐射提供了几种独特的日冕诊断方法,否则根本无法获得。尽管经过了漫长的观察和研究,太阳仍然隐藏着一些谜团。改进的观测[...]
太阳风加速和日冕加热的研究一直是太阳物理学的一大挑战。主要的困难在于高温、稀薄和完全电离的日冕等离子体的无碰撞特性导致日冕等离子体的加热和加速以波粒相互作用为主,波粒相互作用是等离子体粒子动力学尺度上等离子体集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射电观测成为 [...]
湍流日球层对在太阳大气中产生或通过太阳大气观测到的射电辐射特性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密度不规则处的无线电波散射可以加宽观测到的衰减时间和源大小,并改变表观源位置。射电爆发观测和模拟都表明湍流是各向异性的,这可以同时解释观测到的衰减时间和源大小。考虑到 [...]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几台在厘米分米(dm-cm)波长下运行的新一代太阳射电望远镜,包括明安图光谱射电日像仪(MUSER,0.4-15GHz)(Yan et al. 2021)、扩展欧文斯谷太阳能电池阵列(EOVSA,1-18GHz)(Gary et al. 2018)和西伯利亚射电日像仪(SRH,3-24GHz)(Altyntsev et al. 2020)。由于dm-cm波长的太阳射电辐射主要源自[...]
行星际太阳射电 III 型爆发提供了远程研究和追踪在行星际介质中传播的高能电子的方法。由于缺乏直接射电源成像,已经开发出几种从太空观测中确定源位置的方法。此外,没有一种方法考虑各向异性无线电波散射的传播效应,这会严重扭曲无线电波的轨迹,延迟其到达时间,并且 [...]
太阳日冕和太阳风中的密度湍流通过太阳射电爆发的特性显而易见;通过太阳大气观测到的太阳外射电源的角散射展宽,可以在太阳风中现场测量。可行的密度湍流模型应该同时解释所有三种类型的密度波动观测。在~1 GHz 以下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爆发(例如 I、II、III 型)主要通过等离子体产生 [...]
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earthside and far side solar events by Silja Pohjolainen et al.
在太阳活动高峰期,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CME) 会同时发生,有时甚至同时发生,因此很难确定它们的源区。特别是快速 CME,它们在日冕高处传播,可能来自地球一侧的区域,也可能来自地球另一侧。要确定它们的起源和传播方向,需要仔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