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死海古卷”:在中国偏远洞穴中发现的有争议的伪经的物证

坐落在吐鲁番盆地干旱广阔的土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洞穴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一窥古代中国艺术、宗教和冥想实践的交汇。吐峪沟第 20 号洞穴位于新疆沙漠,是净土佛教艺术最早和最重要的典范之一,[…]

来源:科学特色系列

坐落在吐鲁番盆地干旱广阔的土地上,一座引人注目的洞穴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艺术、宗教和冥想实践的交汇。吐峪沟第 20 窟位于新疆沙漠,是净土佛教艺术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插图源于净土修行者的关键经文《观想经》。这座洞穴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后期,是虔诚修行和佛教冥想中文本与图像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见证。

《观想经》是净土传统的核心,它指导修行者进行一系列的观想,旨在获得在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重生。第 20 窟左壁上的壁画是这些冥想实践的已知最早的视觉表现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的赵毅博士解释说,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还是洞窟内进行的精神修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僧侣们的冥想提供了视觉线索。赵博士的研究发表在《宗教》杂志上,强调了这些图像如何发挥冥想手册的作用,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策划,以帮助修行者想象《观想经》的关键要素。

赵博士指出:“通过研究洞窟左壁上每个方形单元的图像,我认为这幅画展示了《观想经》中教授的前七个观想以及第十二个观想。”这一详细分析强调了壁画在指导修行者完成极乐世界重生所需的复杂观想方面的重要性。

期刊参考

https://doi.org/10.3390/rel15050576

图片库

请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请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关于作者

赵博士 st th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