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机器人得救,人受打击

随着越来越多配备最新人工智能的机器执行各种专业和日常任务,人们如何感知和对待它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来源:Robogeek新闻频道(关于机器人技术的俄罗斯与世界新闻)

随着越来越多配备最新人工智能的机器执行各种专业和日常任务,人们如何感知和对待它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的 Sari Nyssen 和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 (LMU) 发展心理学教授 Markus Paulus 领导的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人们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的兴趣程度。按照道德原则与他们一起注册。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社会认知》杂志上。

Sari Nijssen 表示,这项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成年人愿意牺牲机器人来拯救人类的生命?”参与者面临一个假设的道德困境:他们是否愿意让一个人处于危险之中来拯救一群伤员?所呈现场景中的预期受害者要么是人类,要么是具有拟人化面貌、在不同程度上类似于人类的人形机器人,要么是可以清楚地识别为机器的机器人。

研究发现,机器人越像人类,参与者向其捐款的可能性就越小。包括将机器人描绘成富有同情心的生物或具有自己的感知、经验和想法的生物的初步故事的场景更有可能阻止研究参与者为了未知的人的利益而牺牲它。事实上,当得知机器人据称表现出的情感品质时,许多受试者表示愿意牺牲受伤人员以保护机器人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