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虽然帕金森病的彻底治愈方法仍然难以捉摸,但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减缓其进展并抵消其症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诱导大脑可塑性的非侵入性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查两周 tDCS 对左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对帕金森病患者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30 名年龄在 67 至 82 岁之间的帕金森病患者参与了实验。15 名患者在左侧 DLPFC 上接受了 tDCS,而 15 名患者接受了假 tDCS。在 tDCS 之前和之后,使用脑电图方法对 alpha 和 beta 波段节律和 P300 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进行评估神经生理功能。结果: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可缩短 P300 反应的起始潜伏期,并增加 alpha 和 beta 波段节律的功率谱。结论: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 tDCS 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的理解,因为 P300 潜伏期的缩短以及 alpha 和 beta 波段的增加与认知方面的改善相关。
背景:RNA 结合蛋白 IGF2BP2/IMP2/VICKZ2/p62 是一种癌胚蛋白,在几种癌症实体中过表达。利用 IMP2 敲除的结肠直肠癌细胞,我们可以展示 IMP2 在几种癌症特征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功能上表征肺癌(A549、LLC1)和肝细胞癌(HepG2、Huh7)细胞系中的 IMP2,以评估其作为这些癌症实体的潜在靶点的作用。方法:通过 CRISPR/Cas9 及其变体方法主要编辑产生 IMP2 敲除;通过下一代测序验证两种单向导 RNA(sgRNA)的编辑效率。我们研究了 IMP2 敲除对细胞增殖、菌落形成和迁移的影响,并采用了 IMP2 的小分子抑制剂。结果:尽管多次尝试,但无法在 A549 和 Huh7 细胞中产生 IMP2 双等位基因敲除。两种 sgRNA 均表现出良好的编辑效率。然而,编辑后的细胞失去了增殖能力。使用 CRISPR/Cas9 在 LLC1 细胞中生成 IMP2 双等位基因敲除的尝试取得了成功。IMP2 的单等位基因敲除细胞系显示 2D 细胞增殖减少和迁移减少。在 3D 培养中,观察到形态从紧凑的球体变为松散的聚集体,并且 IMP2 敲除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降低,这种效果与先前发现的 IMP2 抑制剂化合物相似,也显示出对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结论:我们的体外靶标验证支持 IMP2 对几种癌症实体中的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集落形成至关重要。
引言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种类繁多,且在各国呈逐年增多趋势,主要原因是肥胖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1)据估计,全球约有 5.37 亿糖尿病 (DM) 患者,到 2045 年这一数字将增至 7 亿。 (2)在巴西,糖尿病影响着 9.2% 的人口。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后天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视网膜微血管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4)全球患有 DR 的患者数量约为 9300 万,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1.91 亿。 (5)其中,10% 将发展为严重的 DR,并有视力受损的风险,因为由于眼保健服务成本高且可及性低,只有不到 60% 的糖尿病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间隔进行定期眼科检查。 (6,7) DR 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都有一段较长的无症状期。在此期间,可以通过眼底检查或视网膜照相轻松识别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DR,对阻止病情发展可取得良好效果,并显著降低失明率。 (8,9) 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源、教育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筛查存在缺陷,导致仅在晚期阶段进行诊断,并对视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10)
背景:区块链有望减轻药品供应链中消费者对仿制药的风险规避和质量不确定性。本研究调查了区块链采用对披露市场上与原药竞争的仿制药质量信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措施。方法:我们采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包括仿制药制造商、原药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药品供应链。我们研究供应链成员何时应采用区块链来处理仿制药以及区块链如何影响药品供应链。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仿制药的质量信息决定了区块链采用如何影响仿制药和原药的价格和销售数量。此外,我们观察到,只有当消费者的风险规避程度足够低时,仿制药制造商和零售商才会决定采用区块链。此外,较低的风险规避程度可以通过采用区块链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盈利能力,并为消费者、仿制药制造商和零售商创造采用区块链的三赢局面。结论:为了减轻消费者的风险规避,法律应该维护消费者权益。区块链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惠及药品供应链和消费者,但也需要供应链成员利益的协调和质量信息的公开。关键词:仿制药,药品供应链,风险规避,质量不确定性,区块链应用
摘要背景:小脑皮层负责协调运动、适应特殊条件并参与存储记忆。该皮层会经历与年龄相关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皮层厚度下降、神经元丢失(特别是浦肯野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和增生以及氧化状态改变。这些变化是导致各种老年病的原因。本研究旨在评估小脑浦肯野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组织学变化,并确定白化大鼠中丙二醛 (MDA) 和谷胱甘肽 (GSH) 与年龄的关系,并找出细胞变化与氧化状态之间的可能相关性。方法:处死两组白化大鼠(3-6个月和22-26个月),切除小脑,分成三部分。第1部分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患者的临床病程并确定与治疗持续反应相关的因素。方法:这项观察性回顾性队列研究于 201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 Trang 医院对 ITP 患者进行。结果:共纳入 125 名新诊断的 ITP 患者。患者特征如下:年龄 60 岁以下 (78.4%)、女性 (75.2%)、继发性 ITP (32.8%)、出血症状 (54.4%)、失访 (10.4%) 和死亡 (4%)。基线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 6 x10 9 /L(范围为 1-96 x10 9 /L),64% 的血小板 < 10 x10 9 /L。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为 28 天(范围为 0-730 天)。一线治疗尤其是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 14 个月(范围,0-131 个月)。临床病程如下:68.8% 在 3 个月内恢复,13.6% 持续存在,17.6% 为慢性 ITP。皮质类固醇治疗的反应包括早期反应(32.8%)、初始反应(47.5%)和持久反应(69.6%)。二线治疗的反应包括早期反应(46.4%)、初始反应(42.9%)和持久反应(92.8%)。仅女性(调整后的优势比为 3.5;95%CI:1.40-8.72)与皮质类固醇的持久反应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显示 ITP 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表现出持久反应。女性患者更有可能有反应。关键词:l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l 持久反应 l 自然史 l 预后 J Hematol Transfus Med. 2023;33:287-93。
目的:术后心脏事件 (PCE) 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后的主要不良事件之一。现有的心脏风险评估工具存在一些局限性,并不是专门为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设计的。本研究旨在开发并内部验证用于预测这些患者 PCE 的列线图。患者和方法:我们对 2015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 992 名年龄≥65 岁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 (LASSO) 回归选择预测因子,并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构建列线图。通过引导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判别能力由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 决定。评估了该模型的校准和临床效用。将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和临床益处与修订的心脏风险指数 (RCRI) 进行了比较。结果:构建了包括全身麻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心力衰竭史、严重心律失常史、冠状动脉疾病史、术前血小板计数和血清肌酐7个变量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UC = 0.875,95% 置信区间[CI]:0.828– 0.918)。校准图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校准效果良好(P = 0.520)。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证实了临床实用性。该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优于RCRI。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易于使用的列线图来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PCE。该预测模型可有效识别PCE高风险患者,并可能有助于围手术期管理优化。
目的:糖尿病肾病 (DKD) 是全球慢性肾病 (CKD) 的主要原因。阐明 DKD 中铁死亡和免疫的分子机制可能有助于开发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对 DKD 中的铁死亡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 mRNA (DEG) 进行综合分析。材料和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 (GEO) 数据库下载 DKD 患者和对照样本的基因表达谱。使用 R 软件筛选潜在的差异表达基因 (DEG),并从 DEG 中提取铁死亡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FIRDEG)。我们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并构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PPI) 网络、转录因子 (TF)-基因网络和基因-药物网络,以探索它们的潜在生物学功能。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评估 FIRDEG。我们使用CIBERSORT算法来检查免疫细胞的组成并确定FIRDEG特征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RT-PCR在动物肾脏样本中验证了六种FIRDEG的RNA表达。结果:我们鉴定了80个FIRDEG并进行了功能分析。我们利用PPI网络鉴定了六个枢纽基因(Ccl5、Il18、Cybb、Fcgr2b、Myd88和Ccr2),并预测了潜在的TF基因网络和基因-药物对。DKD中的免疫细胞(包括M2巨噬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和γ-delta T细胞)发生了改变;FIRDEG(Fcgr2b、Cybb、Ccr2和Ccl5)与M2巨噬细胞和γ-delta T细胞的浸润丰度密切相关。最后,在小鼠肾脏样本中验证了枢纽基因。结论:我们鉴定了 DKD 中的六个枢纽 FIRDEG(Ccl5、Il18、Cybb、Fcgr2b、Myd88 和 Ccr2),并预测了潜在的转录因子基因网络和未来研究的可能治疗靶点。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铁死亡、免疫、生物信息学
治疗性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可以追溯到 1966 年魏森鲍姆发明的罗杰斯治疗师 ELIZA。[3] 随后,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科尔比设计了 PARRY,它可以模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4] 值得注意的是,PARRY 成功通过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5],该测试以艾伦·图灵的名字命名,人类评判员必须将计算机误认为是人类,以评估计算机模仿人类智力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治疗师,例如 Ellie(一位专门为美国军方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的虚拟治疗师)和南加州大学创意技术研究所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6] ELLIE 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来分析肢体动作、眼球运动和社交信号,以检测
目的:尽管口服抗癌药物 (OAM) 对乳腺癌 (BC) 女性具有救命的功效,但依从性仍然不理想,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该研究调查了尼日利亚接受 BC 治疗的女性依从 OAM 的障碍和促进因素。患者和方法:该研究以世界卫生组织 (WHO) 依从性多维模型为框架。我们对尼日利亚南部两家三级医院的 16 名有目的抽样的女性进行了定性的深入访谈。访谈被录音并逐字转录。使用框架方法分析访谈数据。结果:提到的 OAM 依从性的主要障碍是社会经济因素(药物成本高)和治疗相关因素(药物副作用)。提到的依从 OAM 的主要促进机制包括; (i) 患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自我鼓励和自律,坚持按处方服药、每天在特定时间服药、获得家人的实际支持;以及 (ii) 医疗团队/系统因素,如在药房获得足够的药物供应。结论:OAM 依从性的障碍和促进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多方面干预(如患者教育和监测或促进成本控制和副作用管理的策略)对优化依从性的潜在益处。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设计和评估针对关键障碍和方法的特定环境依从性措施和多方面干预策略,从而使依从性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关键词:药物依从性、口服抗肿瘤药物、乳腺癌、女性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