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痉挛和运动障碍是脑瘫 (CP) 中共存的运动体征。普遍认为,在痉挛性双侧脑瘫中,除了痉挛外,还可能存在肌张力障碍,同样,运动障碍性脑瘫患者也经常存在痉挛。在单侧痉挛性脑瘫中,上肢肌张力障碍很少被发现或处理。本研究旨在调查单侧痉挛性脑瘫儿童的手部是否存在肌张力障碍,如果存在,其程度如何,以及何时首次发现。方法:纳入了 97 名出生于 1999 年至 2014 年的单侧痉挛性脑瘫儿童,他们拥有辅助手部评估 (AHA) 的标准化手部功能数字胶片。三位经验丰富的评分员对胶片进行了审查,并评估了肌张力障碍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的存在与否。结果:70% (68/97) 的儿童在活动期间出现手部肌张力障碍,平均年龄为 12 岁(标准差 4.4)。其中 74% (50/68) 的儿童在评估时间中出现肌张力障碍的时间超过 50%。63% (43/68) 的儿童在更年轻时有多个数字记录。肌张力障碍首次清晰可见的年龄为平均 3.8 岁。7% (5/68) 的肌张力障碍儿童出现舞蹈手足徐动症。与肌张力障碍儿童(中位数:57,25-75:52-63)相比,无肌张力障碍儿童的 AHA 单位明显较高(对应功能更好)(p = 0.01)。结论:手部肌张力障碍在单侧脑性瘫痪中很常见,且与下手功能相关。
一般不建议进行常规检测,除非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进行性罗圈腿、进行性膝外翻、腕关节肿胀、肋软骨关节肿胀、颅骨软化、牙齿萌出延迟和牙釉质发育不全• 患者持续出现可归因于维生素 D 缺乏的症状,如长期(> 3 个月)骨痛、肌肉无力(如爬楼梯困难、蹒跚步态、从椅子上站起困难或行走延迟)、低血浆钙导致的手足搐溺症、低血浆钙导致的癫痫、婴儿心肌病• 使用需要维生素 D 充足的骨靶向药物(如双磷酸盐)治疗• 检查异常:低血浆钙或磷酸盐、高碱性磷酸酶(大于当地年龄适当参考范围)、X 光片 - 显示骨质减少、佝偻病或病理性骨折
摘要 脑瘫 (CP) 是一组影响运动、肌肉张力和协调的永久性疾病。它是一种由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运动障碍性脑瘫是一种以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脑瘫。其特点是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舞蹈症和震颤。该病例是一名 3 岁女孩,1 岁时有癫痫病史,表现出运动障碍性脑瘫的特征,无法独立坐立,也无法用手拿物体。检查包括感觉检查、运动检查、躯干控制和粗大运动技能。存在言语和语言发育迟缓以及上肢和下肢的不自主运动。她接受了 MRI 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弥漫性脑萎缩。 关键词:NDT 技术;CIMT;运动障碍性 CP; GMFM 简介 运动障碍性脑瘫 (DCP) 是继痉挛型脑瘫之后第二常见的脑瘫 (CP) 类型,约占所有 CP 病例的 15%。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和胆红素脑病 (BE) 是 DCP 的两个主要病因,但随着预防策略的改进,尤其是在高收入国家,BE 已变得不那么常见。[1]
背景:预防性疫苗对于预防主要由人肠道病毒 71 (EV71)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HFMD) 至关重要。5 岁以下儿童特别容易感染 EV71。除了开发含有灭活病毒的疫苗外,含有重复抗原的病毒样颗粒 (VLP) 的疫苗也是预防 EV71 感染的有效策略,具有安全性和生产率优势。我们之前开发了一种由截短的 EV71 衣壳蛋白肽组成的融合蛋白,这些肽组装成球形颗粒。本研究旨在评估这种融合蛋白作为疫苗候选物在 EV71 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为了评估融合蛋白疫苗候选物的保护作用,免疫雌性小鼠所生的新生小鼠以及两次免疫的正常新生小鼠感染了 EV71 病毒。随后,测量了存活率、临床评分和病毒载量。结果:高剂量及加强免疫可诱导小鼠血清中产生较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并转移到新生小鼠体内,从而有效抵抗EV71感染;免疫后新生小鼠也产生了主动免疫反应。
摘要:目的:分析阿帕替尼和卡利珠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患者与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收治的150例原发性H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TACE治疗,治疗组行阿帕替尼+卡利珠单抗+TACE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时间(OS)、进展时间(TTP)和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8(Caspase-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水平。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比较两组腹泻、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蛋白尿、发热、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短期治疗疾病控制率(DCR)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8.00%。治疗组9月及12月生存率分别为65.33%、42.67%,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00%、20.00%(P<0.05)。
根据既往对晚期GIST患者治疗的经验和证据,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被推荐作为一线、二线、三线治疗方案(5)。但长期使用TKIs可能导致耐药,主要是由于继发耐药KIT突变的克隆生长所致。这些KIT继发突变通常位于外显子13和14编码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口袋或外显子17和18编码的活化环(A环)中(6,7)。作为II型TKI,舒尼替尼对原发性KIT外显子9突变和继发性KIT外显子13和14突变均有良好作用,并积极抑制ATP结合口袋突变,但对活化环突变无作用(8,9)。此外,舒尼替尼在抗血管生成方面也有效。舒尼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腹泻、蛋白尿、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手足综合征、疲劳等。相反,avapritinib 是一种高效、选择性的 I 型 TKI,可积极抑制 KIT 和 PDGFRA 活化环突变体,尤其是 KIT D816V 和 PDGFRA D842V(10)。avapritinib 接受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所有级别)是贫血、水肿、恶心、疲劳/乏力、认知障碍和呕吐。
一项 III 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RCT) (FRESCO-2;N = 691) 表明,对于先前接受过标准化疗、抗 VEGF 药物和抗 EGFR 药物(如果是 RAS 野生型)治疗,并且在接受曲氟尿苷-替吡嘧啶或瑞戈非尼治疗后病情进展或不耐受的 mCRC 成人患者,与安慰剂加 BSC 相比,接受呋喹替尼加最佳支持治疗 (BSC) 治疗可使总生存期 (OS) 和无进展生存期 (PFS) 获得统计学上显着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呋喹替尼联合 BSC 组的中位 OS 为 7.4 个月(95% 置信区间 [CI],6.7 至 8.2 个月),安慰剂联合 BSC 组的中位 OS 为 4.8 个月(95% CI,4.0 至 5.8 个月),风险比 (HR) 为 0.66(95% CI,0.55 至 0.80;P < 0.001)。呋喹替尼联合 BSC 组的中位 PFS 为 3.7 个月(95% CI,3.5 至 3.8 个月),安慰剂联合 BSC 组的中位 PFS 为 1.8 个月(95% CI,1.8 至 1.9 个月),HR 为 0.32(95% CI,0.27 至 0.39;P < 0.001)。与安慰剂加 BSC 相比,呋喹替尼加 BSC 的 3 级或以上副作用(包括手足综合征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尽管如此,pERC 认为呋喹替尼的安全性与已知的 VEGF 受体抑制剂的安全性一致。
背景:骨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青年人发病率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发使骨肉瘤的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阿帕替尼是一种特异性针对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越来越多地报道用于治疗骨肉瘤,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参数,但目前尚无关于阿帕替尼治疗骨肉瘤的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单臂荟萃分析,系统检索截至2021年3月1日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文献。按照卫生经济研究所(IHE)制定的20项检查表进行质量评价。进行双反正弦变换以稳定原始比值的方差。当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参数;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按照年龄和阿帕替尼剂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纳入11个研究,涉及356例中国骨肉瘤患者,中国患者口服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骨肉瘤的汇总客观缓解率(ORR)为0.27(95%CI=0.18~0.38),汇总疾病控制率(DCR)为0.57(95%CI=0.42~0.72),汇总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5.18个月(95%CI=4.03~6.33)和10.87个月(95%CI=9.40~12.33)。超过70%的不良反应为轻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HFMD),发生率为0.46(95%CI = 0.35 – 0.58),其次是高血压,发生率为0.40(95%CI = 0.29 – 0.51)。
摘要:结直肠癌 (CRC) 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癌症,尽管筛查和化疗取得了进展,但转移性 CRC (mCRC) 往往会导致不良预后。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通路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 mCRC 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VEGF 抑制剂贝伐单抗是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第一个药物。然而,耐药性促使人们开发了更具选择性的抑制剂,例如呋喹替尼,一种针对 VEGFR-1、-2 和 -3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呋喹替尼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尤其是用于三线 mCRC 治疗。中国的 III 期 FRESCO 试验证明了其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总生存期 (OS) 和无进展生存期 (PFS) 显著改善,高血压和手足皮肤反应等安全问题也易于控制。FRESCO-2 试验将这些发现扩展到欧洲和北美人群,导致 FDA 最近批准用于先前接受过治疗的 mCRC 患者。呋喹替尼的药效学特征包括对 VEGFR、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强效抑制。它与化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 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协同作用。当前的研究重点是探索呋喹替尼与 ICI(如 PD-1 抑制剂)的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微卫星稳定 (MSS) CRC 中。正在进行的试验正在研究呋喹替尼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的潜力及其在早期治疗中的应用。虽然前景光明,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优化其在治疗中的地位并确定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选择患者。关键词:呋喹替尼、血管生成、VEGF 抑制剂、难治性 mCRC、三线
摘要: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对照组给予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实验组给予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疾病控制率(DCR)及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FP、DCP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胆红素(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LDH、BIL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腹泻、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皮疹等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乏力、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发生率相似(均P>0.05)。结论: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较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稳定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