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属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引起的媒介传播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主要影响世界上热带地区。不幸的是,尽管付出了广泛的努力,但没有可供人类使用的疫苗。无疑,对宿主 - 载体 - 寄生虫相互作用的全面了解对于开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是重要的。最近已经发现了沙蝇唾液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这可以在疫苗设计中做出重大贡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试图关注最有可能符合疫苗开发先决条件的策略(基于当前的理解),包括活着的衰减/非致病性和亚基DNA疫苗。创新的方法,例如反向遗传学,酥脆/R-CAS9和无抗生素选择,可以有效地弥补与这些平台相关的固有缺陷。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控制疾病的同时更加注意有效疫苗开发的先决条件是巨大的需求。
简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可感染人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引起利什曼病的物种之一。由于其毒性较低(引起皮肤利什曼病而非内脏利什曼病)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无菌培养中容易分化为无鞭毛体形式,它通常被用作分子细胞生物学的模型利什曼原虫物种。我们之前曾描述过表达 Cas9 和 T7 RNA 聚合酶的转基因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MNYC/BZ/62/M379 的生成,该菌株可进行快速反向遗传修饰 1 。由于这不是参考基因组菌株(参考基因组菌株为 MHOM/GT/2001/U1103) 2 并且可能在实验室培养和/或 Cas9 或 T7 表达的选择压力下积累了突变,因此我们对这种广泛使用的菌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作为设计反向遗传策略的高质量参考。
古构造对于我们对物种对气候变暖的反应的理解至关重要,但是这些档案在北极极为罕见。在这里,我们将形态学分析和散装骨元编码结合在一起,以投资于挪威高纬度Storsteinhola洞穴系统(68°50'n 16°22'e)密封的骨沉积物的独特年代。该沉积物的历史可追溯到冰川晚期的气候变暖时期[〜13,000个校准年前(Ka Cal B.P.)]到全新世热最大值(〜5.6 ka cal B.P.)。古生物学分析使我们能够利用1000秒的形态无法识别的骨碎片,从而产生了具有40种不同分类单元的高分辨率序列,其中包括以前在此处找到的物种。我们的记录揭示了在北极圈上方的海洋和陆地环境中,作为过去变暖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复出现的现象,为当今正在进行的生态系统范围的反应提供了基本的见解。
德贝贝政府面临越来越多的批评,抗议者指责政府背叛了利比亚长期以来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占领国的立场。尽管总理暂时停职了曼古什,并拒绝支持关系正常化,但他驳斥了抗议活动,声称反对者正在操纵公众情绪。
丹尼尔·里金斯 1,2、达米沙·多西 2、马修·布莱克摩尔 2、阿斯瓦西·图拉西达兰·奈尔 2、内哈·帕塔帕蒂 2、安基特·帕特尔 2、布雷纳德·达古曼 2、丹尼尔·多布雷乔洛夫斯基 2、拉梅什·伊利卡尔 2、凯文·朗 2、大卫·齐默尔曼 2、维贾伊·贾纳帕·雷迪 1,3
随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利什曼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再加上治疗方法有限,且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耐药性、成本、毒性和/或给药问题,在病原昆虫媒介原生动物利什曼原虫中验证新药物靶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 2015 年引入 CRISPR Cas9 技术之前,新靶点的基因验证主要通过同源重组进行靶向基因敲除,其中大多数靶向基因(约 70%)被视为非必需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现成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重新分析了这些历史细胞系之一,即 L. major 敲除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 (LCB2) 催化亚基,这会导致鞘脂生物合成完全丧失,但仍具有活力和感染性。结果发现了许多单核苷酸多态性,但也揭示了几个编码区的完全丢失,包括一个编码假定的 ABC3A 直系同源物(假定的固醇转运蛋白)的基因。假设这种转运蛋白的缺失可能促进了 LCB2 催化亚基的定向敲除和从头鞘脂生物合成的完全丧失,我们重新检查了 L. mexicana 品系中的 LCB2,该品系经过工程改造,可直接通过 CRISPR Cas9 定向操作。令人惊讶的是,LCB2 无法被敲除,表明其是必需的。然而,同时删除 LCB2 和假定的 ABC3A 是可能的。这表明假定的 ABC3A 的缺失促进了利什曼原虫中鞘脂生物合成的丧失,并表明我们应该重新检查许多其他基因被视为非必需的利什曼原虫敲除品系。
神经认知能力下降是当今医学中最重要的可怕问题之一。痴呆发病机理的机制是复杂且多因素的,尤其是在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情况下。一个无可辩驳的但无法解释的因素是AD的性别差异,其中妇女受到疾病的速度和严重程度的AD影响不成比例的影响。检查多方面的促成原因以及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饮食)中的独特性别动态,可能会深入了解这种差异的存在和前进的潜在路径。这篇简短的叙述性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当前饮食习惯中性别差异的文献,以及它们如何与有助于AD发病机理的神经炎症状态有关。因此,将讨论饮食,荷尔蒙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护理实践。
摘要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属的多种专性细胞内原生动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疾病表现为皮肤、粘膜和内脏形式。尽管利什曼病在 80 多个国家流行,并且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但它仍然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法,但目前使用的药物存在毒性副作用、给药困难和治疗时间延长的问题——此外,耐药性正在出现。新的抗利什曼病药物是公认的国际优先事项。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对 N-肉豆蔻酰转移酶 (NMT) 作为潜在药物靶点的研究。NMT 催化 C 14 脂肪酸从肉豆蔻酰辅酶 A 到真核细胞中大量蛋白质的 N 端甘氨酸残基的共翻译转移。这种共价修饰影响底物蛋白与脂质和伴侣蛋白的稳定性和相互作用。针对杜氏利什曼原虫 NMT 的高通量筛选活动产生的新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指导开发导致了强效抑制剂的发现,这些抑制剂被用于深入了解蛋白质肉豆蔻酰化在这些寄生虫中的作用,并验证 NMT 作为药物靶点。
古病理学旨在帮助骨骼专家诊断骨骼组合中的疾病。它提出了一种通过应用“操作定义”对骨骼进行诊断的创新方法。目的是确保所有研究骨骼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标准来诊断疾病,这将使研究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本书基于现代临床知识,并提供背景信息,以便读者了解骨骼疾病的自然史,使他们能够从观察中得出可靠的结论。还提供了骨代谢和基础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详细信息,以及全面且最新的参考书目。关于流行病学的简短章节提供了有关如何最好地分析和呈现人类遗骸研究结果的信息。
摘要: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属的动基体寄生虫引起的一组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目前的化疗非常有限,对新型抗利什曼病药物的需求在国际上具有迫切的重要性。溴结构域是表观遗传读取结构域,已显示出对癌症治疗的良好治疗潜力,并且也可能成为治疗寄生虫病的有吸引力的靶点。在这里,我们研究了杜氏利什曼原虫溴结构域因子 5 (Ld BDF5) 作为抗利什曼病药物研发的靶点。Ld BDF5 在 N 端串联重复序列中包含一对溴结构域 (BD5.1 和 BD5.2)。我们纯化了杜氏利什曼原虫 BDF5 的重组溴结构域,并通过 X 射线晶体学确定了 BD5.2 的结构。使用组蛋白肽微阵列和荧光偏振分析,我们确定了 Ld BDF5 溴结构域与源自组蛋白 H2B 和 H4 的乙酰化肽的结合相互作用。在包括热位移分析、荧光偏振和 NMR 在内的正交生物物理分析中,我们表明 BDF5 溴结构域与人类溴结构域抑制剂 SGC − CBP30、溴孢菌素和 I-BRD9 结合;此外,SGC − CBP30 在细胞活力分析中表现出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活性。这些发现证明了 BDF5 作为利什曼原虫的潜在药物靶点的潜力,并为未来开发针对这种表观遗传读取蛋白的优化抗利什曼原虫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利什曼原虫、溴结构域、表观遗传学、药物发现、结构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