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应完成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以熟悉该主题。除了他们的简历和学术记录外,还鼓励候选人提交一份文件(至少是2-3页),概述了他们对与癌细胞中代谢与肿瘤免疫相关的主题的愿景,以及/或线粒体功能在先天免疫和泪液中的影响。虽然坚实的书目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在这些文档中高度重视主动性,严格和创造力。本文档将构成评估标准之一。培训计划包括至少3个月的时间,该研究中心安排在论文的第三年至第四年之间。因此,必须使用适当的英语水平。
摘要 简介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表现/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人们对定义与不同治疗反应始终相关的哮喘内型的兴趣日益浓厚,重点关注 2 型炎症 (Th2) 作为一种关键病理机制。当前哮喘内型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室标准来定义。每种内型可能都具有独特的分子机制,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我们对来自重度哮喘研究计划的 19 名哮喘患者在基线和 40 毫克剂量肌肉注射皮质类固醇后 6-8 周的痰液气道细胞 RNA 测序转录组数据进行了无监督(无先验临床标准)主成分分析。我们研究了主成分 PC1、PC3 与 55 个临床变量的关联。结果 PC3 与基线 Th2 临床特征相关,包括血液(秩和 p=0.0082)和气道(秩和 p=0.002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FEV 1 变化(Kendall tau-b R=−0.333(−0.592 至 −0.012))和后续 FEV 1 沙丁胺醇反应(Kendall tau-b R=0.392(0.079 至 0.634))。PC1 与血液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秩和 p=0.0191)。对 PC1、PC3 贡献最大的 5% 基因在不同的免疫系统/炎症本体中富集,表明对皮质类固醇的转录组反应存在不同的受试者特异性簇。 PC3 与 FEV 1 变化的关联在可比的独立 14 名受试者(基线,每日吸入皮质类固醇 (ICS) 后 8 周)气道上皮细胞 microRNAome 数据集中以计算机模拟方式再现。结论这种无监督方法的转录组 PC 定义了分子药物基因组内型,可能产生新的生物学基础,为哮喘中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不同受试者特定反应和最佳个性化哮喘护理提供基础。这些 PC 的主要贡献基因可能表明新的治疗靶点。
。CC-BY-NC 4.0 国际许可,根据 未经同行评审认证)是作者/资助者,他已授予 bioRxiv 永久展示预印本的许可。它是此预印本的版权持有者(此版本于 2020 年 7 月 21 日发布。;https://doi.org/10.1101/2020.07.17.209189 doi:bioRxiv 预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