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等方面提出了工效学设计要求。 从国外组织来看,国外涉及船舶驾驶室操控界面的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 于2000 年制定的标准《船桥设备和布局的工效学指南》( MSC/ Circ.982 ) [16] ,内容涉及船桥(包括驾驶室)布置、 作业环境、工作站布置、报警、控制界面、信息显示、 交互控制等7 个方面的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要求。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 于2007 年制定的标准《船桥设计、设备布局和程序》( SOLAS V/15 ) [17] , 内容涉及驾驶室功能设计、航海系统及设备设计、布置、船桥程序等,其显着特点是对于驾驶室团队管理作出相关要求,包括船桥程序、船员培训等。 从各个国家来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军事系 统工效学方面的研究已具有较大的规模,也制定了 一系列军用标准。美国军方军事系统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准则包括“ 人机工程系统的分析数据” ( MIL.H.sl444 ) [118] , “ 军事系统人机工程学设计准则” ( MIL.STD.1472F ) [19] ,以及1999 年修订的“ 人机工程过程和程序标准” ( MIL.STD.46855A ) [20] 。 MIL-STD-1472 的第一版发布于20 世纪60 年代( 1968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各交战国竞相发展新的高性能武器装备,但由于人机界面设计上的不合理,人难以掌握这些新性能的武器,导致发生了许许多多事故。因此,二次大战结束后,首先美国陆航部队(以后成为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建立了工程心理学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控制器、显示器等的人因素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并开始将这些研究成果汇编成手册或制订成各种有关人类工程学的标准或规范。 MIL-STD-1472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的。该标准是为军用系统、子系统、设备和设施制定通用人类工程学设计准则,由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等多个单位评审,美国国防部批准,并强制性要求美国国防部所有单位和机构使用,具有较广泛的影响。 该标准在控制 - 显示综合和控制器章节有针对控制器 通用设计规则的阐述。 美国在船舶人机工程领域的投入力度也较大,不但开展了一系列的船舶人机工程专项试验,而且颁布了多项船舶人机工程设计标准和文件,主要侧重于研究人机环境对船舶的战斗力的影响。其中, ASTMF 1166—88 海军系统装备和设施的人因素工程设计标准是一个通用型标准,涵盖了控制、显示和告警、楼梯和台阶、标识和计算机、工作空间布局等海军设计的所有元素[21 ] 。 英国国防部于2005 年组织建立的船舶SRDs 系统,对船舶人机界面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将人机界面研究作为船舶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在船舶项目中的优先级别。 英国国防部 2009 年的 MARS 项目计划,将早期人机 界面设计干预纳入到舰艇设计系统中,并委任专业公
大致参数/首选技术。污水可能由受污染的 POL 或舱底残渣组成。污水驳船应能够接收来自船舶、潜艇的污水并将其排放到指定地点。驳船应能够在海况 3 级以下和符合经批准的船级社/国际海事组织规范的情况下发挥其功能作用。驳船的长度不应超过 40 米。吃水不应超过 3 米。横梁应符合设计要求。
研究发现,在研究期间,NdFeB 磁体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研究表明,磁体体积大,体积大,而且可拆卸。此外,研究时的残值为 11-12 美元/公斤。消磁、拆卸和运输成本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生命周期评估表明,通过回收 NdFeB 磁体,可以避免需要大量酸和能量的生产步骤,从而“缩短”生产循环,并最终获得影响较小的磁体。然而,由于设计要求,新涡轮机的闭环再利用是不可能的。
• 背景:现代电子武器系统和卫星/战争的设计要求正在快速增长,并随着先进而复杂的封装技术而不断发展。现有的 MIL-PRF-38535 规范要求无法保证塑料封装微电路在高可靠性和太空级应用中的辐射硬度。2021 年 9 月,美国军方、MDA、NRO、OEM 和 NASA 与 DLA 接洽,表达了为军事、地面航空电子设备和太空应用提供具有辐射硬度保证 (RHA) 的新 PEM 设备等级的想法。
受控的煮沸管理是一个关键挑战。船上的低温坦克需要在飞机不运行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沸腾的时间。在飞行的所有阶段中,提取的氢气需要应对由燃料电池系统本身和周围环境引起的热流引起的储罐内的沸腾。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则存储系统将需要主动冷却系统或增强的绝缘材料,均增加重量。最关键的时期将是在飞行前后的地面上持有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确定存储系统的设计要求。
THS1230 是一款 CMOS、低功耗、12 位、30 MSPS 模数转换器 (ADC),采用 3.3 V 电源供电。THS1230 为电路开发人员提供了完全的灵活性。THS1230 的模拟输入为差分输入,模式 2 的增益为 0.5,模式 1 的增益为 1.0。THS1230 提供多种电压基准选择,以满足用户的设计要求。为了获得更大的设计灵活性,可以绕过内部基准,使用外部基准来满足应用的直流精度和温度漂移要求。超范围输出用于监控 THS1230 输入范围内的任何超范围情况。
第 1 章:研究堆简介和总体描述 ............................................................................................................................. 34 第 2 章:安全目标和工程设计要求 ............................................................................................................. 35 第 3 章:场址特点 ............................................................................................................................. 42 第 4 章:建筑物和结构 ............................................................................................................. 48 第 5 章:反应堆 ............................................................................................................................. 4849 第 6 章:研究堆冷却系统及连接系统 .................................................................................................. 49 53 第 7 章:工程安全特征 ...................................................................................................... 55 第 8 章:仪器和控制系统 .............................................................................................. 56 第 9 章:电力 ...................................................................................................................... 5758 第 10 章:辅助系统 ................................................................................................................ 58 第 11 章:研究反应堆的利用 ...................................................................................................... 60 第 12 章:运行辐射安全 ...................................................................................................... 61 第 13 章:运行的实施 ......................................................................................................
THS1230 是一款 CMOS、低功耗、12 位、30 MSPS 模数转换器 (ADC),采用 3.3 V 电源供电。THS1230 为电路开发人员提供了完全的灵活性。THS1230 的模拟输入是差分的,模式 2 的增益为 0.5,模式 1 的增益为 1.0。THS1230 提供多种电压基准选择,以满足用户的设计要求。为了获得更大的设计灵活性,可以绕过内部基准,使用外部基准来满足应用的直流精度和温度漂移要求。超范围输出用于监控 THS1230 输入范围内的任何超范围情况。
在市场现实和制造方面是可行的。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了文献调查,并对市场上现有的直升机进行了竞争对手分析。基于这项研究,正在尝试设计一种在性能和可操作性方面比正在考虑的直升机更好的直升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配置选择、性能和重量估计分析、机身和子系统。根据规格,设计的直升机旨在进行优化,以获得最有效的概念设计: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此外,该设计旨在重量轻,能够达到远距离,并具有强大的性能特征的巡航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