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 11 月 16 日至 27 日,遥感和 GIS 技术与应用在线课程(来自 16 个国家的 68 名参与者) - 2020 年 12 月 7 日至 14 日,空间与大气科学在线课程。(来自 11 个国家的 61 名参与者) - 计划在 2021 年联合国/奥地利研讨会后能力建设活动中举办:粮食系统的空间应用,联合国外空事务厅-印度空间研究组织/CSSTEAP-欧空局-美国宇航局合作,于 2021 年 10 月 5 日和 7 日举办关于农业应用地球观测技术培训课程
使用观测,理论模拟和建模研究行星大气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测试室也被开发并用于模拟月球,火星和金星环境。分析同位素(原始和宇宙基础)和陨石中的元素丰度用于表征早期太阳系对象和陆地储层中的过去和当代过程。通过在PRL建立的最先进的实验设施对行星样品及其陆地类似物的岩石学,形态,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研究来研究行星体中的地质过程。研究了行星体遥感的数据,以研究表面地质和形态的目的。
为响应联合国大会关于认可 1982 年外空会议建议的决议(1990 年 12 月 11 日第 45/72 号决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处(UN-OOSA)准备了一份项目文件(A/AC.105/534),设想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空间科学技术教育中心。1994 年,一个联合国小组对亚太地区六个国家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团的报告,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处通知印度为亚洲及太平洋空间科学技术教育中心(CSSTEAP)的东道国。该中心于 1995 年 11 月 1 日在印度成立,最初由该地区 10 个成员国签署的协议。该中心由印度政府主办,印度空间部(DOS)为其牵头机构。印度国务院通过位于德拉敦的印度遥感研究所(IIRS)、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空间应用中心(SAC)和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物理研究实验室(PRL)向该中心提供了适当的设施和专业知识。
地理空间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被认为是灾害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绘制灾害、风险和脆弱性地图,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疏散计划和资源分配战略。此外,它还有助于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并有助于提高问责制。虽然地理空间技术主要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但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和脆弱地区,扩大其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能力建设举措被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强调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印度是将地理空间技术应用于减少灾害风险的领先典范,并将其高度融入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政府的承诺和领导,以及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等机构提供的广泛培训计划,在促进地理空间技术的广泛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印度的努力还超越了国界,通过亚洲及太平洋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 (CSSTEAP) 针对亚太地区开展能力建设举措。这些举措旨在使官员掌握必要的技能,以便在各自国家将地理空间技术应用于灾害管理。本文强调了将地理空间技术纳入 DRR 战略以建设具有韧性的社区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性。它强调需要齐心协力进行能力建设,以满足对熟练专业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促进灾害管理中基于证据的决策。
独特的学术-商业重点(新加坡)。最后,东盟是一个独特的区域集团,具有共同目标,在与主要外国大国的合作方面拥有很多机会和灵活性,例如在东盟+框架的背景下。东盟主要航天大国与其先进的航天邻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并且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但它仍然受益于外国的支持,首先是 1960 年代日本对火箭研发的支持,然后是 21 世纪德国对卫星研发的支持。印度尼西亚还通过参与由中国和日本牵头的区域平台、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和亚太区域空间机构论坛(APRSAF)而受益。越南是太空领域的第一步,1980 年 7 月 23 日,亚洲首位宇航员范俊乘坐苏联的联盟 37 号飞船与礼炮 6 号空间站会合。随后,越南在法国和日本的学术、政府和工业支持下,发展了现有的卫星基础设施。菲律宾是该地区航天领域的最新进入者,其早期航天努力主要基于与日本大学的重要合作框架,培训了数十名年轻工程师,并部署了首颗国产微型和纳米卫星。 地区竞争催生丰富的太空生态系统 中国、印度和日本之间的竞争塑造了地区太空生态系统,通过双边或区域合作框架为成熟或有抱负的东盟航天国家创造了无数机会。地区竞争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和日本主导的亚太空间研究与合作组织。尽管这两个平台在新闻和学术出版物中经常互相争执,但它们的性质和目标却大不相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由日本政府创建和领导,并始终由当地组织者(2022 年越南)共同主办,是一个向区域外国家开放的区域讨论论坛。它承担的项目很少,因为它的目标是为区域空间部门提供一个定期交流和更新民用空间事务国家举措的场所。然而,中国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一个封闭的会员组织,旨在开展联合技术项目。除了展示软实力或规范实力外,几乎没有理由将这两个框架描述为激烈的竞争对手。事实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一直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印度和中国还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区域能力建设中心。这些分别是亚洲及太平洋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CSSTEAP,1995)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RCSSTEAP,2014)。这些中心提供奖学金计划以及知识和技术转让机会,从而提升各自国家的吸引力。亚洲主要航天强国领导的其他区域活动包括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