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约翰·克劳泽 (John Clauser) 出现在了故事中:首先,当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时,他发现了贝尔定理的一个修改版本,其中的不等式可以应用于实际实验(使用纠缠光子对和对各种极化方向的测量);然后在 1972 年,他与伯克利大学的 Stuart Freedman 一起进行了第一个实验,最终证明贝尔不等式被违反了 5 个标准差以上 [3]。这个实验使用灯来激发原子(激光时代之前!),是一个杰作,数据采集时间为 200 小时。克劳泽的结果后来由 Fry 和 Thompson 在 1976 年通过类似的实验证实。与此同时,从 1974 年开始,Alain Aspect 参与了一项计划,其中通过相对论论证来强制执行对中每个光子的偏振测量之间的独立性。在奥赛光学研究所进行的这些实验中,每个偏振器的设置都在随时间快速变化,因此两个检测通道之间不可能交换有关此设置的信息:在创建纠缠光子对之后,对光子偏振的测量基础的选择已经完成,局域性条件(这是贝尔定理的一个基本假设)成为爱因斯坦因果关系的结果,可防止任何超光速的影响。这导致了 1982 年发表的
理论的相关性自测试解决了我们是否可以从理论在特定信息处理任务中的表现中识别出理论中可实现的相关性集的问题。应用于量子理论,它旨在识别一种信息处理任务,该任务的最佳性能只有通过在任何因果结构中实现与量子理论相同的相关性的理论才能实现。在 [Phys. Rev. Lett. 125 060406 (2020)] 中,我们为此引入了一个候选任务,即自适应 CHSH 游戏。在这里,我们分析了在不同的广义概率理论中赢得这个游戏的最大概率。我们表明,具有由最小或最大张量积给出的联合状态空间的理论不如量子理论,然后再考虑其基本系统具有各种二维状态空间的理论中的其他张量积。对于这些,我们发现没有理论在自适应 CHSH 游戏中胜过量子理论,并证明在各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恢复量子性能。这是迈向普遍解决方案的第一步,如果成功,将产生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可以进行一项实验,排除所有可实现关联集与量子集不一致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