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多数精神病实践受西方精神健康和疾病概念的控制,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宗教,家庭,东方哲学和医学在理解和管理精神病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印度是文化,语言,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大熔炉。除了这些差异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印度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广泛实践,传统的家庭结构,使用过时的印度医学系统的使用以及使用诸如瑜伽和冥想之类的古老技术来控制思想的重点。在本文中,讨论了印度教,印度传统和印度医学系统如何处理思维和心理健康。该研究还重点介绍了如何将这些印度思想应用于现代精神病学实践。
格式塔疗法借鉴场理论,将心理痛苦和心理治疗视为两种有意图的场现象,其中未经处理和混乱的体验寻求机会通过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接触(即接触的意向性)出现和被吸收。这种治疗方法基于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体现的审美体验,因为 (1) 对美的感知可以为治疗师提供有关未处理体验吸收的反馈;(2) 治疗师对内在审美诊断标准的关注可以通过支持对新体验的开放性来促进对僵化精神病理学场的修改。本文旨在回顾心理生理学、神经美学研究和神经计算认知模型(如自由能原理 (FEP))的最新证据,这些证据支持格式塔心理治疗中审美感性的治疗潜力这一概念。根据神经影像数据、心理生理学和最近关于审美感知的神经认知理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解释,认为美感是一种自我产生的奖励,激励我们在对自己和世界的预测性表征中吸收越来越多的感官和情感状态,并支持接触的意向性。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期待美可以帮助治疗师容忍不确定性,避免冲动行为,并关注变化的过程。
背景焦虑症是一类以焦虑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焦虑症的平均终生患病率为 ∼ 16%,平均 12 个月患病率为 ∼ 11% ( 1 )。一般而言,不同研究的患病率差异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估计高于发展中国家 ( 1 )。在最近的中国全国流行病学研究中,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为 7.6%,年患病率为 5.0% ( 2 )。这些疾病的疾病负担将显著增长。在临床实践中,心理治疗可单独用于治疗焦虑症,也可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循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益 ( 3 )。各国焦虑症治疗指南均推荐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暴露反应预防等心理治疗(4-6)。然而,任何这些干预措施都需要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但由于合格治疗师数量有限,尤其是在欠发达或偏远地区,很多患者没有机会接受标准化、适当的治疗。事实上,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患者中只有27%真正得到了标准化的心理治疗(7)。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面对面心理治疗,人工智能(AI)辅助心理治疗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多项荟萃分析表明,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CBT)和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cCBT)对焦虑症和其他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8-10)。例如,Woebot 是一款全自动
当我被要求为这本电子书写序言时,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我将关注什么。我想知道,不同心理治疗传统的众多多产贡献者会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发展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现代心理治疗师如何回答 COVID-19 危机提出的问题。我正在寻求那些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思想的人的观点,这些思想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指导。我记得我总是对我指导的实习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学家说的话:我们需要一个适合我们所处时代的心理治疗职业。我们需要有心理治疗的视角,为当今多元文化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大问题和挑战提供充分的答案。我们应该重视成为外向型职业一部分的愿景,这在危机时刻和未来都会带来希望。
摘要 Leonard Bickman 的关于人工智能 (AI) 在心理治疗研究中的未来的文章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图景,表明该领域将取得进展。我们支持他的观点,但我们也对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的推动力提出了一些警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像药理学和医学那样改变心理治疗研究或实践,因为这些领域中影响治疗反应的因素彼此之间差异很大,而且不利于心理治疗的进步。尽管存在这种局限性,但人工智能似乎很可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数据驱动的模型开发、解决传统回归方法局限性的工具和个性化治疗的新方法来改进实证分析。此外,人工智能还有潜力扩大研究人员和治疗师的覆盖范围,扩大我们收集数据和在实验室或临床办公室之外提供干预的能力。
佛教几个世纪前首先通过希腊人来到西方,他们也影响了印度佛教的一些文化和实践。随着佛教在印度以外的蔓延,它一直受到其新房屋的土著传统的影响。当佛教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现在美国和欧洲时,它遇到了当代的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而不是宗教传统。自1990年代以来,西方人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以分析和整合佛教与其治疗祖先,尤其是荣格心理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以日本禅宗为起点,这一卷是关于佛教和心理学特定会议的批评,评论和历史的集合。它基于1999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禅宗佛教和心理治疗会议,并通过其他论文进行了扩展,其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