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片包装紧密,四周用柔软海绵包裹,箱体四周用热缩套管包裹。外包装箱必须有防震装置,以适应长途运输。包装后,电池片应存放在室内,湿度低于60%,温度为(20±10)℃。如果电池片的存放时间超过90天,应重新抽检。
▪ 热循环测试(3x 200 次循环) ▪ 湿热测试(2x 1000 小时) ▪ 各种安装座上的机械应力序列测试 ▪ 光诱导降解测试(LID) ▪ 电位诱导降解测试(2x 或 3x 96 小时) ▪ 冰雹测试 ▪ 光和高温诱导降解测试(LeTID) ▪ 紫外线诱导降解测试(UVID) ▪ 各种安装座上的静态机械负载测试 ▪ 循环负载测试
沉积技术在TOPCON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最初通过使用LPCVD来沉积多晶硅的早期采用者最初在半导体行业的脚步中遵循。但是,这种方法遭受了前面多硅层的不希望沉积,称为环绕式,必须主动去除。这不仅会随着涉及的步骤增加而增加成本,而且导致产量下降。鉴于其具有创新的倾向,PV行业开始使用经过调整的水平载荷LPCVD配置,以使环绕型保持在限制范围内。我们还看到了其他几种同时开发的沉积技术。今天,几乎所有在PV中已知的沉积技术,包括PECVD,PVD和Peald,都有一个调整的版本,用于在TopCon中应用。这些工具旨在覆盖后表面工程的所有方面 - 应用氧化隧道的应用,多硅烷沉积和随后的掺杂。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处理高达210毫米的较大晶片(G12)。
简介在过去的五年中,光伏行业见证了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的发展势头。长期以来,该行业的主力一直是铝背面场 (BSF) 太阳能电池,但现在它正被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 (PERC) 所取代,PERC 可使生产中的转换效率超过 21%,在临近生产环境中的转换效率高达 23.6% [1]。对这些太阳能电池的详细损耗分析表明,金属/半导体触点处的少数电荷载流子复合是主要的损耗机制 [2]。通常采用两种策略来减轻复合损耗:(1) 通过扩散或合金化(例如选择性发射极或铝背面场)在金属触点下方形成重掺杂的 c-Si 区域,以减少界面处的少数电荷载流子;(2) 减少金属化面积分数。后一种策略的一个主要例子是 PERC 结构,其特点是具有局部 Al 接触的介电背面钝化,从而不仅增加了开路电压 (V oc ),而且还增加了短路电流密度 (J sc )(因为改善了红外光的背面反射)。然而,必须通过调整背面接触线(或点)的间距和基极电阻率来仔细平衡 V oc 增益和填充因子 (FF ) 损失。因此,克服这一限制的更好策略是钝化接触,它可以抑制少数电荷载流子复合并实现有效的多数电荷载流子传输。最著名的例子是 a-Si:H/c-Si 异质结(通常称为 HIT、HJT、SHJ)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