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让和工业接口部 (TTID)、PPG 空间应用中心 (SAC)、ISRO、Ambawadi Vistar、艾哈迈达巴德 - 380 015 电子邮箱:ttid@sac.isro.gov.in 传真:079-26915817 https://www.sac.gov.in/SAC_Industry_Portal
摘要 — 在 SiC 晶片上设计、制造和测量了不同几何形状的基片集成波导 (SIW),以及基于 SIW 的谐振器、基于 SIW 的滤波器、接地共面波导 (GCPW)、GCPW-SIW 过渡和校准结构。使用两层校准从 GCPW 探测的散射参数中提取固有 SIW 特性。由此产生的 D 波段 (110-170 GHz) SIW 表现出创纪录的低插入损耗 0.22 ± 0.04 dB/mm,比 GCPW 好四倍。3 极滤波器在 135 GHz 时表现出 1.0 dB 的插入损耗和 25 dB 的回波损耗,这代表了 SiC SIW 滤波器的最新水平,并且比 Si 片上滤波器好几个数量级。这些结果显示了 SIW 有望在同一 SiC 芯片上集成 HEMT、滤波器、天线和其他电路元件。关键词 — 腔体谐振器、微波滤波器、毫米波集成电路、半导体波导
在设计光子的能量摩托明关系的同时,是许多线性,非线性和量子光学现象的关键,但可以通过采用光子浴本身的拓扑结构来实现一组新的光效率。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根据Su-Schrieffer-Heeger模型的光子类似物,实验研究了与超材料波导耦合的超导量子的特性。我们探索了与这种波导相连的Qubits的拓扑诱导特性,从定向量子量子 - 光子结合状态到拓扑依赖性的合作辐射效应范围。在此波导系统中添加Qubits还可以对形成有限波导系统形成的拓扑边缘状态进行直接量子控制,例如在构建拓扑受保护的量子通信通道时很有用。更广泛地说,我们的工作证明了拓扑波导系统在综合和研究具有异国情调长期量子相关的多体状态的机会。
吴亚祥 1,2 ,余田 3 ,张淼 1,2 ,余大全 3 ,广川二郎 4 ,刘庆火 5 1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 518057,中国,miao@xmu.edu.cn* 2 厦门大学电磁学与声学研究所,厦门 361005,中国,miao@xmu.edu.cn* 3 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系,厦门,中国。 4 东京工业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日本东京。 5 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美国达勒姆。 摘要 -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玻璃微加工技术设计的 W 波段 16×16 单元共馈空气填充波导缝隙阵列天线。该天线由五层玻璃晶片层压而成。创新性地采用玻璃通孔(TGV)技术制作各层,该技术通过激光诱导深刻蚀工艺实现,并已初步应用于先进封装领域。根据湿法刻蚀工艺,在玻璃晶圆设计时考虑了10°的锥角。除了对天线进行电磁分析外,还对其力学和热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以确保玻璃晶圆键合成功。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心频率94 GHz处天线增益为30.3 dBi,在W波段,当天线增益高于30 dBi时,带宽为13.3%。
在科学应用中,物理学家和工程师都利用了刚性和柔性波导。许多测试实验室从事需要微波能量的研究。同步源,光源,粒子加速器和线性加速器(Linac)各自进行设施范围且特定于系统的升级。这些升级使科学家能够跟上高能物理学和核融合研究的苛刻性质。在系统升级和设施扩展期间,在具有空间限制和特定机械要求的区域中采用了被动微波组件。常见的是,在长长的波导中,两种类型的矩形波导 - 刚性和挠性。在符合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实验室在其波导运行中使用了较短的弹性指导。这些部分缓解了RF系统的其他机械运动的振动和支持。这些运行在整个实验室中延长,从微波源(Klystron或固态放大器)到腔。
摘要:平面纳米光子结构能够实现嵌入量子点的宽带、近乎统一的辐射耦合,从而实现理想的单光子源。电荷噪声限制了单光子源的效率和相干性,从而导致辐射光谱变宽。我们报告了通过在包含嵌入 ap - i - n 二极管的量子点的砷化镓膜中制造光子晶体波导来抑制噪声的方法。波导附近的局部电接触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电流,并允许快速电控制(≈ 4 MHz 带宽)量子点谐振。耦合到光子晶体波导的 51 个量子点的谐振线宽测量在 6 nm 宽的辐射波长范围内表现出接近变换极限的辐射。重要的是,局部电接触允许在同一芯片上独立调谐多个量子点,这与变换极限辐射一起成为实现基于多发射器的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关键词:光子晶体波导、量子点、单光子、共振光谱、纳米光子学、半导体异质结构
在本报告中,我们记录了 WR15 矩形波导标准的模型和尺寸可追溯性,用于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执行 50 GHz 至 75 GHz 的多线直通反射线校准。我们确定了传输线标准模型中使用的方程,并提出了一种使用闭式解确定波导金属电导率的方法,该解将其与传播常数相关联。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了 WR15 传输线标准的可追溯尺寸测量和相关不确定性。最后,我们描述了如何使用我们的软件 NIST 微波不确定性框架来实现校准标准的物理模型,并将这些系统不确定性传播到被测设备的校准散射参数。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示例以供说明。
摘要 — 本文报道了一种三通道、非连续、流形多路复用器,工作频率为 220 至 330 GHz,工作带宽为 40%。该结构采用一组脊状基片集成波导 (SIW) 进行设计和实现。与传统 SIW 设计相比,脊状 SIW 提高了阻带带宽,并将整体结构尺寸缩小了 35%。三工器采用英特尔开发的有机封装基板技术,具有四层厚铜金属层和连续沟槽通孔代替标准通孔围栏,可显著降低脊状 SIW 波导的欧姆损耗。在三工器结构的开发中采用了电磁电路建模和协同设计技术。使用带状毫米波晶圆探测测量制造的三工器,通带中的插入损耗为 3 ∼ 7 dB,每个通道滤波器的平均回波损耗优于 10 dB。测得的三个通道的阻带衰减均优于 27 dB。
量子电动力学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模型通常采用偶极近似 1,2,其中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电磁模式的波长相比,原子被视为点状物体。然而,当原子尺寸与模式波长之比增加时,偶极近似不再成立,原子被称为“巨原子” 2,3 。到目前为止,巨原子领域固态器件的实验研究仅限于耦合到短波长表面声波的超导量子比特 4–10 ,只探测单一频率下的原子特性。在这里,我们使用一种替代架构,通过将小原子在多个但分隔良好的离散位置耦合到波导来实现巨原子。该系统能够实现可调原子-波导耦合,具有较大的开关比 3 ,并且耦合谱可通过器件设计进行工程设计。我们还展示了多个巨型原子之间的无退相干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由波导中的准连续模式谱介导,这是使用小原子无法实现的效应 11 。这些特性允许此架构中的量子比特在原位在受保护和发射配置之间切换,同时保留量子比特-量子比特相互作用,为高保真量子模拟和非经典巡回光子生成开辟了可能性 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