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太空技术与工业办公室(OSTIn)执行主任 David Tan 表示:“我们致力于支持本地太空技术能力的发展,以确保新加坡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技术,满足国家在太空领域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星载数据量的不断增长,自由空间光学 (FSO) 或激光通信系统正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可以实现超过 1 Gbps 的超高数据速率。使用红外光学终端和纳米卫星的超高速卫星间链路系统 (VISION) 是一项技术演示任务,旨在建立和验证使用两颗编队飞行的 6U 纳米卫星的激光交联系统。最终目标是在数千公里的距离上实现 Gbps 级的数据速率。为了建立空间对空间激光通信,每个卫星的有效载荷光轴应在交联过程中精确对齐。有效载荷是激光通信终端 (LCT),包括可部署空间望远镜 (DST),它可以提高光学链路性能。6U 纳米卫星总线采用商用现货 (COTS) 组件设计,以实现敏捷系统开发。为了实现精确的编队飞行,该平台配备了带有 GNSS 接收器和 RF 交联器的相对导航系统、星跟踪器、3 轴反作用轮 (RW) 和推进系统。提出的激光交联系统概念将有助于未来构建具有高速和安全链路的 LEO 通信星座。
空间技术——中国的遥感卫星 中国空间监视:遥感卫星星座。卫星在中国的反介入和反拒止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选定区域提供 24 小时监视能力。中国从 2006 年开始发射遥感系列卫星,这是一组可操作的 ISR 卫星,为中国提供了全球情报监视和侦察 (ISR) 能力。这些卫星位于 600 公里高空的低地球轨道 (LEO)。国家高级研究所 2018 年的一份报告表明,使用 CZ 2C 发射器从西昌发射场一次发射了三颗卫星。十二颗卫星占据的三个轨道平面也均匀分布在地球周围,相隔 120 度。这 12 颗卫星星座的结构表明,其目的是实现对北纬 35 度和南纬 35 度之间区域的近乎连续的 ELINT 监视。很可能很快会发射另外两个三联装,这样三个等距轨道平面将各有六颗卫星,间隔 60 度。这将创建一个由 18 颗卫星组成的运行星座。中国遥感卫星星座由 ELINT、SAR 和 EO 卫星组成,可提供大面积监视能力,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区。该星座自 2010 年开始运行,为中国提供了 ISR 能力,可在远离海岸线的地方探测对手。该星座使用三种卫星:
军用卫星可用于多种基本用途,从跟踪军事部署和提供敌方能力图片,到全球定位系统 (GPS) 指挥部队调动和辅助导弹和无人机制导。但还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军用卫星——通信卫星 (SATCOM)。SATCOM 使军方能够在所有环境和情况下保持一致的通信,传递情报和监视信息,以便指挥官了解情况并果断采取行动。它们为机动部队提供超视距 (BLOS) 连接,传输实时战场情报。作战人员在移动和距离超过视距时经常会遇到通信困难。为了连接到国防信息系统网络 (DISN),他们传统上必须控制地形并引入电缆,这增加了作战
• 2017 年 16 月在阿尔托发射升空 • 两个摄像头:常规和高光谱模块 • 3 种操作模式:6、25 和 75 波长 • 内置温度补偿,板载校准
0 至 10 公斤 10 至 20 公斤 20 至 40 公斤 40 至 80 公斤 80 至 160 公斤 160 至 320 公斤 320 至 500 公斤 500 至 2000 公斤
各国和私人参与者越来越多地投资于卫星 (SAT) 技术。本文分析了 SAT 技术传播和战略价值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信息和数据在国际政策和人道主义危机与问题管理中的重要性。人道主义紧急情况的特点是存在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预测结果潜力的客观分析工具来缓解这些因素。所研究的动态涉及空间技术(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和数据处理的重叠功能。对 SAT 技术的投资增加是由于成本降低、在管理资源和资产以应对各种危机方面的公私伙伴关系,特别是双重用途或军民框架。空间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仍然激烈,这推动了空间探索和控制论的进步。本文探讨了 SAT 技术在人道主义工作中的潜力,同时考虑到每一项伟大技术创新中共存的风险和机遇,并塑造了各个参与者对其开发和使用的期望。
模块化卫星架构的持续发展,加上自适应制造工艺的改进,为太空制造创新乃至在轨服务铺平了道路。目前,卫星在轨制造面临的挑战包括高度可靠、精确和自适应的制造和检查过程、解决地球上意外问题的远程操作方法,以及对所有相关活动和条件进行数字化表示以保持完全控制的手段。AI-In-Orbit-Factory 项目使用各种 AI 方法解决了每个挑战。对于在轨工厂和所有正在进行的过程的必要数字化表示,使用了基于知识的方法和数字孪生方法,从而实现了自适应、灵活和易于理解的制造过程。特别是可以描述不同制造机器之间复杂的信息流、协调生产过程的数字过程孪生和生产中卫星的数字孪生。此外,可以通过推理识别冲突和可能的错误来源。利用上述知识库和标准化模块化组件,可以根据所需的任务要求自动规划特定任务卫星的组成。在机器人操纵器的帮助下,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和参考图像对每个模块进行光学生产错误检查,然后将其集成到卫星结构中。集成后,子模块将以学习到的标称子系统行为模型作为输入,进行优化测试和异常检测程序。此外,每个操作步骤都使用力反馈和基于视觉的异常检测器进行监督。对于自动组装失败的情况,开发了具有力反馈的双边遥控系统。为了提高遥控组装的精度并减少精神和身体负荷,人类操作员需要借助自适应虚拟固定装置(触觉约束)。自适应夹具从演示和模拟中学习,并根据操作阶段进行参数化,在整个接近、定位和触觉操作阶段提供从粗到细的支持。仲裁组件检测当前操作阶段以选择合适的支撑夹具并确保平稳过渡。关键词:数字孪生、AIT、遥操作、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本文概述了人工智能方法和我们实现可靠、自适应的在轨制造的方法,并介绍了初步结果。
通过实施良好的工程实践、进行测试和验证其系统,在 CubeSat 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1]。大多数 CubeSat 任务都是由学生在学术背景下开发的。由于这一事实,根据统计分析,大部分此类卫星在部署后立即发生故障 [2]。CubeSat 的一些卫星子系统发生故障可能会损坏运载火箭或主要有效载荷,并使整个 CubeSat 计划卫星的发射陷入危险。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产生太空垃圾,需要额外的努力和经济成本来减轻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数字孪生可用于跟踪和检测已停止运行的卫星,以及计算已运行或新卫星的安全轨迹 [3]。CubeSat 计划卫星的电源系统有特殊要求,以防止在安装和分配期间激活任何供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