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目的:治疗药物监测(TDM)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疗效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毒性。目前,它在使用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方面也进行了实践。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测量用于治疗肾细胞癌(RCC)的口服分子靶向药物的全身浓度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口服分子靶向药物的全身浓度索拉非尼,舒尼替尼,阿昔替尼,帕索帕尼和用于RCC的Everolimus对治疗干预措施有用,并追溯地评估了临床结果。结果:在87个中的26个中确认了全身药物浓度的干预使用,并提出了它们的类别。Sunitinib的全身浓度可用于减少剂量和/或停药(n = 10),剂量升级(n = 3)和依从性监测(n = 2)。在降低剂量的10例患者中,有9名表现出降低的不良事件。两名介入依从性监测仪的患者表现出改善的依从性。确认了Axitinib,减少剂量和/或停用(n = 1)和剂量升级(n = 6)。确认了Pazopanib,剂量降低和/或停药(n = 1)和药物相互作用检测(n = 1),证实它们均已减少不良事件。确认了依维莫司,减少剂量和/或停药(n = 1)和药物相互作用检测(n = 1),从不良事件中恢复了剂量减少的患者。未确定索拉非尼的干预措施。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针对RCC的口服分子靶向药物的全身浓度被认为在临床上可用于剂量调整,监测治疗依从性和检测药物相互作用。此外,这些信息可以成功地用于指导个性化的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这些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引言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被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广泛治疗(1)。分子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雷帕霉素抑制剂(MTORI)的机械靶标,它们以不同的作用模式显示抗肿瘤作用(1,2)。tkis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阻止促进RCC生长和增殖的信号,而MTORI阻止了磷酸盐的转移和缓慢的肿瘤生长(1,2)。在日本,TKIS Sorafenib,Sunitinib,Axitinib,Pazopanib和Cabozantinib以及Mtori Everolimus和Temsirolimus用于RCC治疗(3,4)。尽管这些靶向药物显示出更高的客观反应率,并且比其他药物更延长了中值无进展的生存率,但它们会引起各种不良事件
肾细胞癌(RCC)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以上,多数情况下临床特征不明显,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其唯一治疗方法。转移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局限性、区域性和转移性RCC(mR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69.6%和12.0%[1]。近10年来,mRCC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帕唑帕尼、替罗莫司以及贝伐单抗加干扰素α等多种靶向药物的开发[2-6]。近年来,干扰素-α已经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取代成为中国mRCC的一线标准治疗[7]。然而这些治疗费用昂贵,低收入患者无法负担。安罗替尼 (AL3818) 是一种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 VEGFR、FGFR、PDGFR、RET 和 c-Kit,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该药于 2018 年 5 月在中国批准上市[8]。一项多中心 II 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信息:NCT02072031)旨在评估安罗替尼作为 mRCC 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9]。共入组 133 名志愿者,安罗替尼组 90 名患者,舒尼替尼组 43 名患者。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 (OS)(30.9 vs. 30.5 个月,P > 0.05)、无进展生存期 (PFS)(17.5 vs. 16.6 个月,P > 0.05)、客观缓解率(30.3% vs. 27.9%)和 6 周疾病控制率(97.8% vs. 93.0%,P = 0.33)均相似。这些结果提示,安罗替尼是 mRCC 患者的良好选择。基于这项研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肾细胞癌指南推荐安罗替尼作为 mRCC 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这种新疗法的高价格是癌症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癌症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凸显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以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评估安罗替尼作为中国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方案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首次对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作为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比较。
治疗选择主要取决于年龄(65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和合并症(4)。我们的研究重点关注年轻 MCL 患者(年龄 ≤ 65 岁)的生存趋势,因为他们比老年人更健康,治疗相关并发症更少,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治疗策略的转变。2000 年之前,以 CHOP 为基础的诱导化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是年轻 MCL 患者的标准治疗(7)。标准 CHOP 方案的完全缓解 (CR) 率低,中位生存期在 2 至 5 年之间。 2001 年至 2012 年间,包含利妥昔单抗和高剂量阿糖胞苷 (HDAC) 的强化免疫化疗方案,随后进行巩固性自体干细胞移植 (ASCT),通过改善年轻患者的反应质量和持续时间,首次在侵袭性 MCL 的临床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些方案包括交替 R-CHOP/R- DHAP(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高剂量阿糖胞苷和顺铂)、Nordic MCL2 方案(利妥昔单抗与剂量递增的环磷酰胺和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R-maxi-CHOP] 与 HDAC 交替)、MD Anderson 方案(超分割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与高剂量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交替与利妥昔单抗 [R-hyper- CVAD/MA]),并在 10 年内实现中位总生存期 (OS)(8 – 13)。然而,这些疗法并不代表治愈方法,并且与急性和长期毒性有关。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BTK) 抑制剂为首的新型药物以及来那度胺、硼替佐米、替西罗莫司和维奈克拉等其他口服药物代表了临床革命的第二波浪潮,这些药物通常耐受性良好且有效,显著改善了 MCL 患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 ( 14 , 15 )。使用无化疗诱导将减轻毒性和第二种癌症的风险,这些风险与这些患者使用强化化学免疫治疗方案有关。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了这些方案和药物的效果。然而,由于临床试验的资格标准严格,病情较轻且没有并发症的患者更有可能被选中参与这些试验,从而限制了结论的普遍性。此外,之前的临床试验侧重于特定的治疗方案,因此无法预测整个人群的总体生存趋势。由于这些限制,基于一般患者人群的研究可以更实际地估计新药物和新方案的效果。之前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 数据的研究分析了治疗模式变化对 MCL 生存趋势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没有正确考虑靶向治疗的时代(16-19)。基于一般患者人群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新药物和新方案如何影响现实世界中的生存。在这些条件下,我们试图证明我们的假设,即年轻患者的生存率在代表 MCL 各自主要临床治疗的连续时期(或时代)内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