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是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最重要病原体,也是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研制有效的疫苗是预防感染最实用的方法,但 HCV 感染是否会在宿主体内引发保护性免疫尚不清楚。尝试用慢性感染患者的血浆在体外中和 HCV,并通过接种八只血清阴性黑猩猩来评估残留传染性。HCV 的来源是从一名患者在移植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急性期获得的血浆,该血浆之前已在黑猩猩中测定过传染性。在原发性感染开始 2 年后从同一患者获得的血浆中实现了中和,但在 11 年后获得的血浆中未能实现中和,尽管两种血浆都含有针对非结构和结构(包括包膜)HCV 蛋白的抗体。对同一患者连续病毒分离株的分析表明,早在感染 2 年后,遗传分化就已显著。然而,感染 2 年后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 HCV 与从接种了急性期病毒的黑猩猩身上分离出的 HCV 具有惊人的序列相似性,这表明新毒株的祖先在 2 年前就已经存在。这一证据,加上从接受相同接种物的黑猩猩身上分离出的 HCV 的不同序列,证实了 HCV 在体内以准种的形式存在。这些结果提供了体内实验证据,表明 HCV 感染会在人类中引发中和抗体反应,但表明这种抗体是分离株特异性的。这一结果引起了人们对开发广泛反应的 HCV 疫苗的担忧。
背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已批准三种 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和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 (ACIP) 建议在 11 岁或 12 岁时常规接种 HPV 疫苗。本研究旨在总结和描述 2006 年 7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间报告给 VAERS 数据库的 HPV 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方法:在 VAERS 数据库中对与 HPV 疫苗相关的报告进行系统数据挖掘。在 HPV 疫苗接种后,在 VAERS 数据库中确定了临床相关的疫苗事件组合 (VEC)。仅当数据库中针对给定的不良事件 (AE) 存在至少 100 份报告时,才会考虑对 VEC 进行分析。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挖掘算法是报告比值比。ROR-1.96SE >1 的值被视为阳性信号。结果:在研究期间,VAERS 在接种 HPV 疫苗后收到了 49444 份报告。在 49444 份报告中,发现了 2307 份独特反应。共有 177 份死亡报告和 3526 份非死亡严重反应报告给 VAERS。ROR 显示腹痛、晕厥、头晕、抽搐、自然流产、脱发、闭经、肛门生殖器疣、宫颈发育不良、贫血、运动障碍、偏头痛、血压下降、跌倒、头部受伤、意识丧失、苍白、晕厥前兆、癫痫发作等症状呈阳性。结论:本分析未发现任何新的/意外的安全问题,与上市前试验的安全数据一致。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来系统地验证 VAERS 提供的数据。
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 以及随后的病毒癌蛋白 E6 和 E7 上调被认为是宫颈癌变中的关键分子事件 ( 1 , 2 )。这些癌蛋白会干扰关键宿主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导致恶性转化。具体来说,E6 会促进 p53 的降解,p53 是一种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至关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而 E7 则会抑制通常调节细胞周期进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pRb) ( 3 , 4 )。p53 和 pRb 功能的破坏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癌症发展 ( 5 )。在各种 HR-HPV 类型中,HPV16 最为常见(其次是 HPV18),是全球 50% 以上宫颈癌病例的诱因 ( 6 – 8 )。 HPV 感染发生在宫颈上皮未分化的基底细胞中,病毒早期蛋白 E1、E2、E6 和 E7 在此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9)。随着被感染细胞的分化,病毒晚期蛋白 L1 和 L2 产生,用于衣壳的形成和病毒颗粒的组装。E4 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骨架结合协助病毒颗粒的释放(10,11)。高免疫原性的 L1 蛋白的产生受宿主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确保其仅在分化细胞中表达,从而逃避免疫检测(12)。HPV16 L1 蛋白及其相关 mRNA 在低度宫颈病变和增殖性感染中可检测到,但其缺失与高度病变高度相关(13,14)。虽然 L1 编码序列在转化细胞中保持完整,但衣壳蛋白不会合成(15)。尽管 HR-HPV 感染是宫颈癌的必要前兆,但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宫颈癌 ( 16 , 17 )。目前的 HPV DNA 检测不足以准确识别需要阴道镜检查的 HR-HPV 阳性女性,因为许多感染都是暂时性的 ( 18 )。目前建议对 HPV16 和 HPV18 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 ( 19 );然而,需要更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来分类 HPV16 或 HPV18 阳性的女性,并减少不必要的阴道镜转诊 ( 20 , 21 )。宿主基因和 HPV 基因的甲基化已得到广泛研究,并被证实与宫颈异常有关 ( 22 , 23 )。甲基化修饰,例如 L1 基因内的 CpG 位点甲基化,可以控制该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在转化的宫颈细胞中经常被沉默。亚硫酸氢盐测序报告称 3' L1 基因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较高,表明其在控制 L1 表达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 24 , 25 );然而,亚硫酸氢盐测序和直接测序等方法可能导致临床样本中甲基化水平估计不准确。焦磷酸测序,一种更准确的定量方法,已用于测量 HPV DNA 甲基化,揭示了各种 HPV 类型的 L1 和 L2 区域的高甲基化( 26 , 27 )。最近的研究表明,L1 基因甲基化可以区分宫颈上皮内瘤变 3 (CIN3) 和浸润性宫颈癌( 26 , 28 )。
当前的基因治疗模型涉及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遗传材料转移到源自各种体细胞组织的细胞中,包括造血系统的细胞,成纤维细胞,肝细胞,内皮细胞和成肌细胞(1、2)。我们先前已经描述了一种通过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基因产物传递方法(3)。我们先前在成纤维细胞研究中使用的转导基因是人和狗因子IX cDNA(3,4)。尽管在组织培养中可以实现高水平的持续性,而当在啮齿动物的同种异体移植中移植时,这些成纤维细胞仅在短时间内就产生了大量因子IX(3,5)。从理论上讲,体内表达的短期可能归因于不同的因素:(i)宿主对外源性因子IX的免疫反应; (ii)移植后外国细胞的破坏; (IIM)一旦将转导细胞移植到动物的转移基因的转录基因转录的特异性下降。已经表明(3,5),植入改良的成纤维细胞后,对人类因子IX的抗体存在,这至少可以解释,部分原因是第IX因子的短期。在这项工作中,使用不同的启动子来控制8-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我们证明,在组织培养中,长期表达可以轻松获得,但指导感兴趣基因转录的启动子的类型可能是决定体内长期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
Malathi VG、Renuka Devi P. (2019) SsDNA 病毒:全球病毒组中的关键参与者。病毒性疾病。 30:3–12。 https://doi.org/10.1007/s13337-019-00519-4
• 最近几周,几个国家的初级和二级护理就诊率表明,欧盟/欧洲经济区存在显著的呼吸道病毒活动。季节性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疫情正在持续,而 SARS-CoV-2 活动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 所有指标都表明,欧盟/欧洲经济区流感活动广泛且主要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国家继续观察到检测阳性率的上升。目前,大多数国家因流感住院的人数与之前疫情高峰期的水平相当。众所周知,流感住院会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并使医院容量紧张。45 岁及以上的人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最高,这凸显了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 欧盟/欧洲经济区各地的 RSV 活动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已经度过了疫情高峰,而其他国家的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五岁以下儿童和 65 岁及以上人群中,因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入院的人数仍然很高。• ECDC 在流行病学更新中发布了 2024/2025 年冬季应对措施建议。接种疫苗是预防更严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鼓励符合接种条件的人接种疫苗,尤其是那些严重后果风险较高的人。应提醒临床医生,如有指征,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可能会防止弱势群体病情发展为严重疾病。• 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经常洗手、保持身体距离和避免大型聚会,也有利于各国控制疫情。在流感季节高峰期,在医疗机构和长期医疗机构中佩戴口罩可以被视为减少向弱势群体传播的一种方式。
优化具有一致质量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的上游和下游过程取决于快速介绍关键质量属性(CQAS)的能力。在RAAV产生的背景下,将病毒滴度,衣壳含量和聚集鉴定为潜在的CQA,影响RAAV介导的基因治疗产物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 测量这些属性的分析方法通常会遭受较长的周转时间或较低的吞吐量来开发过程,尽管快速,高通量方法开始开发和商业化。 这些方法在学术或工业实践中尚未确定,并且很少数据。 在这里,我们审查了对Raav质量量化的量化和即将到来的分析方法。 此外,我们确定从传统方法过渡到新方法的关键挑战是后者缺乏学术和工业经验。 本文献综述为选择质量属性的分析方法提供了ASA指南,以在RAAV介导的基因疗法的过程开发过程中快速,高通量过程表征。将病毒滴度,衣壳含量和聚集鉴定为潜在的CQA,影响RAAV介导的基因治疗产物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测量这些属性的分析方法通常会遭受较长的周转时间或较低的吞吐量来开发过程,尽管快速,高通量方法开始开发和商业化。这些方法在学术或工业实践中尚未确定,并且很少数据。在这里,我们审查了对Raav质量量化的量化和即将到来的分析方法。此外,我们确定从传统方法过渡到新方法的关键挑战是后者缺乏学术和工业经验。本文献综述为选择质量属性的分析方法提供了ASA指南,以在RAAV介导的基因疗法的过程开发过程中快速,高通量过程表征。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没有明确的触发因素。然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性易感性个体中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EBV)和低维生素D(VIT D)水平等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一个主要建议是,EBV通过分子模拟物等机制触发MS,在该机制中激活的自动反应性B和T淋巴细胞错误地靶向自我抗原。与其他危险因素,低血清VIT D水平,VIT D受体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北半球国家的MS发病率更高,这表明VIT D在MS病理学中也起着作用。维生素D,以其神经保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而闻名,有助于维持促炎和抗炎性免疫细胞之间的平衡。研究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次动物症D与MS的风险增加有关,而VIT D补充剂可以帮助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次动物症D也与免疫系统失调和增加MS的风险增加有关。本综述探讨了这三个良好认可的危险因素如何在MS的发病机理中相互作用 - EBV感染,次动物症D和失调的免疫系统 - 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及其后果可以为治疗这种毁灭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见解。
IL-27 是 IL-6/IL-12 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主要由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特别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 B 细胞。IL-27 具有抗病毒活性,可调节针对病毒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IL-27 在病毒感染环境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促炎和抗炎功能均有描述。在这里,我们讨论了 IL-27 在几种人类疾病病毒感染模型中的作用的最新进展。我们重点介绍了 IL-27 表达调控的重要方面、感染不同阶段的关键细胞来源及其对细胞介导免疫的影响。最后,我们讨论了在人类慢性病毒感染的背景下更好地定义 IL-27 的抗病毒和调节(促炎与抗炎)特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