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没食子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是茶多酚 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属于儿茶素类化合物。 EGCG 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 21 ] 。有研 究报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 EGCG 能够抑制 IFN- γ 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 )诱导的 PD-L1 的表达。 EGCG 和绿茶提取物能够抑制 A549 人肺癌细胞 中 JAK2/STAT1 信号通路,从而减少由 IFN-γ 诱导 的 PD-L1 mRNA 以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同时通 过抑制 EGF 受体 /AKT 信号通路,使 EGF 诱导的 PD-L1 的表达降低。在腹腔注射 4- 甲基亚硝胺基 - 1- ( 3- 吡啶基) -1- 丁酮 (NNK) 诱导的小鼠肺癌模型 中,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 0.3% 的绿茶提取物,可以 降低每只小鼠的平均肿瘤数目和 70% PD-L1 的阳 性细胞率。在 F10-OVA 黑色瘤细胞和肿瘤特异 性 CD3+T 细胞共培养模型中, EGCG 能够使 F10- OVA 细胞的 PD-L1 mRNA 的表达降低,并且可以 恢复肿瘤特异性 CD3+T 细胞 IL-2 mRNA 的表 达 [ 22 ] 。这些结果表明, EGCG 是 PD-L1 的有效抑制 剂,具有抑制 EGFR/Akt 和 IFNR/JAK2/STAT1 通 路的潜力。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普遍的恶性肿瘤,通常与受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有关。这可以归因于肝癌细胞对特定因素的分泌,这阻碍了免疫反应并导致免疫抑制的状态。源自中医(TCM)的多糖是以其免疫调节特性而闻名的有价值的成分。本综述旨在研究TCM多糖对HCC的免疫调节作用。TCM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在体内和体外设置中激活效应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肝细胞癌(HCC)的激活来表现。此外,在临床环境中,TCM多糖显示出对HCC的显着辅助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因此,TCM多糖的利用具有开发新型治疗剂或具有有利免疫调节特性的新型治疗剂的潜力。
[摘要] 癌症是一种与多种基因突变和恶性表型相关的复杂疾病,多靶点药物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疗思路。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类型和丰富的药理特性,可成为筛选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理想来源。本文通过搜索治疗靶点数据库和Thomson Reuters Integrity数据库,收集了50个肿瘤相关靶点,并首次利用朴素贝叶斯和递归分割算法构建了基于mt-QSAR模型的多靶点抗癌预测系统。通过多靶点抗癌预测系统分析出一些作用于多个肿瘤相关靶点的优势片段,可为多靶点抗癌药物的设计提供帮助。收集抗癌中药及其天然产物,形成基于中药方剂的天然产物库,并利用多靶点抗癌预测系统对库中天然产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生物碱、黄酮类及萜类化合物被预测作用于多个肿瘤相关靶点。通过查阅文献对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预测靶点进行了验证,发现大部分所选天然化合物在体外生物实验中发挥一定的抗癌活性。综上所述,多靶点抗癌预测体系十分有效可靠,可进一步用于阐明抗癌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及筛选多靶点抗癌药物。本文发现的抗癌天然化合物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重要信息。
数百年来,药物研发行业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明确作用机制的单一成分作为潜在药物的理想候选物。然而,这种传统的药物研发策略面临着成功率低和开发成本高的挑战。本文,我们批判性地回顾了基于多组分中药方剂的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我们回顾了美国、中国和欧盟基于多组分中药的新药政策和申请现状。此外,我们还列举了一些正在进行申请的优秀案例。我们讨论了可能促进基于多组分中药方剂的药物研发的生物医学技术,包括网络药理学、整合组学、CRISPR 基因编辑和化学计量学。最后,我们讨论了基于多组分中药方剂的药物研发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的潜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这篇综述能够促进人们对多组分中药方剂在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中的作用的讨论。
医学知识图谱由人卫社定制化生产,提供3000多种临床指南、11万+种药品知 识、300多个教学视频、1万多个中药百科等医学知识,辅助医生/药师进一步学习
结果:癌症免疫疗法研究中TCM的发表率从1994年到2018年稳步增长,从2018年到2023年迅速增长。中国和TCM大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最大的研究进步。研究最多的癌症类型是肝脏,肺和结直肠癌。然而,很少有关于上呼吸道肿瘤,宫颈癌和黑色素瘤的研究,这值得更多关注。研究趋势已逐渐从体内和体外模型转变为临床效率。同时,研究重点从化合物TCM制剂或成分类别转变为特定的药效成分,以及从细胞因子转变为免疫检查点的相应靶标。一般而言,分子对接与多摩学分析相结合是TCM中一种流行而流行的研究方法,用于癌症免疫疗法,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准确地了解TCM在癌症免疫疗法中的机制。通过分析文献,很明显,基于TCM的免疫疗法应在整个癌症过程中有助于有效的维持或辅助治疗,而不仅仅是在后期阶段。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性SCI的发生率达到每1,000,000人的900例。SCI导致排泄物中的瘫痪和严重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重大威胁(Ding等,2022)。在SCI的早期阶段,主要治疗方法涉及手术干预与高剂量甲基促进性酮(MP)结合使用。手术旨在扩大脊髓管以缓解脊髓压缩,而高剂量MP则旨在减少次级氧化应激和炎症,均导致神经保护作用(Tian等,2023)。然而,高剂量MP的副作用,例如感染,肺炎和股骨头坏死,不能忽略(Canseco等,2021)。此外,一项队列研究发现,MP没有为SCI患者提供预期的好处(Felleiter等,2012)。因此,SCI>后的常规使用高剂量MP
特异质性 DILI 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但据信是多因素的,包括环境、化学和药理因素。[6] 描述发病机制的假设主要涉及适应性免疫系统。[2] 适应性免疫反应是急性损伤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它受到激活的免疫系统、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 以及来自抗原呈递细胞或药物-蛋白质复合物的反应性代谢物的刺激。这包括 CD4+ 和 CD8+ T 细胞反应以及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7] 在大多数情况下,肝损伤会延迟发生,并在数月的暴露后突然发生而没有症状。这种损伤的潜伏期被认为是适应性免疫系统在特异质性 DILI 中发挥作用的标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