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伊马替尼获批之后,过去 20 年中已有 40 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获得血液学或肿瘤学指征,还有许多其他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和临床前测试。除了常见的毒性之外,这一大类分子靶向疗法中没有哪种药物与神经肌肉传递的“脱靶”障碍密切相关,尽管重症肌无力 (MG) 是一种特征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文献中仅报道了少数通过血清学检测到的致病自身抗体和/或阳性电生理学测试证实的偶发事件。在此,我们介绍了第一例抗 MUSK (+) MG 病例,该病例发生在患有转移性 BRAF 突变型黑色素瘤的女性患者中,她们长期接受达拉非尼(BRAF 抑制剂)和曲美替尼(MEK 抑制剂)治疗后。受此报告的启发,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文献综述,总结了所有其他在接触任何类型的靶向药物后患上 MG 的癌症病例,无论潜在的恶性肿瘤如何。我们收集并讨论了关于临床诊断、使用 TKI 诱发血清阳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可能性、突触后损伤的免疫和非免疫介导的发病机制以及这种神经肌肉毒性的挑战性管理的所有可用数据。在本病例中,MG 通过自身抗体和神经传导测试得到确认,而 TKI 再次激发后 MG 的重新激活支持了这种并非巧合的关联。随后的综述在六份病例报告和一份病例系列中确定了 12 例患有 TKI 相关 MG 的癌症病例。在大多数病例中,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都很困难,因为易疲劳虚弱的临床症状与一致的实验室和电生理学发现并不一致。事实上,抗 AchR 滴度在 5 例患者中呈阳性,而抗 MuSK 滴度仅在上述患者中呈阳性。症状与 TKI 停药和标准治疗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