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被视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巴黎条约》的生效有助于将全球生态污染的飞速增长降至最低。全球排放量的激增促使其他国家改变其环境法规,以帮助它们实现减排议程。例如,中国、美国和印度改进了它们作为《巴黎协定》签署国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以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尽管各国承诺遵守该协定的指导方针,但全球的生态污染仍在继续增加。为了帮助遏制上述威胁,对 1990 年至 2019 年期间北非、南非和东非 27 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城市化、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异质性和残余横截面依赖性具有鲁棒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被认为是合适的。从初步分析来看,该小组是异质的和横截面依赖的。此外,所有序列在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并且在长期内是协整的。在通过共同相关效应均值组技术进行的回归估计中,金融发展分别使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提高了 0.56%、0.42% 和 0.44%。此外,
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的经济特区政策目标大不相同。在发达经济体,大多数经济特区都是免关税区,以减免关税,更重要的是,减轻海关程序的行政负担,从而支持复杂的跨境供应链。发展中经济体建立经济特区的目标往往不同,特别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以建设、多元化和升级产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影响其所采用的经济特区类型。例如,许多低收入经济体(包括非洲)正在利用经济特区启动制造业、工业化和出口。较发达国家则专注于通过经济特区对某些行业进行产业升级。经济特区也越来越多地以技术部门为中心。许多转型经济体都是这种情况(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