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半圆柱槽结构的高增益宽带圆柱介质谐振器天线(CDRA)。采用半圆柱槽结构将 CDRA 的高阶 HEM 12 σ 模式与槽谐振模式相结合,实现具有高增益特性的混合辐射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天线的实现增益,在不增加水平尺寸和轮廓的情况下对称使用一对寄生金属面板。此外,通过同时使用 HEM 12 σ 模式和槽模式,提出的由微带-带状线馈电结构馈电的高增益宽带 CDRA 实现了 5.92 GHz 的宽带宽。此外,通过利用馈电结构底部作为反射器的作用,无需进一步改进设计即可提高实现的增益。最后,设计、制造并测量了演示原型。所提出的天线在 27 GHz 左右的 22.1% 分数带宽 (FBW) 上实现了 12.9dBi 的峰值增益。测量结果与模拟结果非常吻合。它是 5G 毫米波无线通信的良好候选者。
这种最先进的分析将允许确定基站单元在感知和重新配置操作方面的预期发展和性能。对无线电单元技术需求的研究还将涉及基带和前传功能的分析,特别是支持监测多部门辐射的控制接口结构。通常用于这些功能的算法和模拟到数字/数字到模拟接口/处理器必须与无线电单元内的其他子集集成。需要确定与此类接口相关的功能和约束,以评估与 5G/6G 支持标准兼容的 Open RAN 的限制和操作配置。任务 2:可重构网络天线的新范式 - 概念和高级设计我们将研究新方法,并通过概念验证提供新的无线电感知和多种波束成形功能。我们将致力于设计和优化多波束天线,以实现空间分集和多波段功能。可以研究两种研究策略: - 一方面,我们将集中精力设计能够实现子波束控制的阵列天线系统,以实现多波束空间分集。- 其次,可以考虑在波束成形方面分别管理频率子带,以提供各种覆盖场景。一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共集成结构而缓解 FR1(Sub-6Ghz)和 FR2(毫米波)频段。
摘要:癌症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脑肿瘤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肿瘤,其检测技术存在一些困难;早期肿瘤较小时很难确定其位置。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适合检测脑癌肿瘤的低成本微带贴片天线传感器。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CST Studio Suite 3D EM 仿真和分析设计了具有不同频率 2.8 GHz、3.9 GHz、5GHz 和 5.6GHz 的贴片天线,用于诊断脑肿瘤。已使用六层脑模型(脂肪、硬脑膜、脑、皮肤、脑脊液 (CSF) 和头骨)对这些共振频率(低频带 (L-B) 2 GHz、中频带 (M- B) 3.9-5 GHz 和高频带 (U-B) > 5 GHz)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脑模型上有肿瘤细胞和没有肿瘤细胞的两种情况下评估了设计的贴片传感器。已观察到三个参数,即频率相移、深度反射回波损耗和功率吸收,用于指示肿瘤细胞的存在。这项研究的结论是,中频带 (M-B) 具有良好的穿透力和更好的回波损耗深度(约 - 20dB)。同时,较高频段提供 21 MHz 相移的高分辨率,但差异回波损耗的深度值仅为 -0.1dB。所提出的工作可以为生物医学应用的贴片传感器的设计提供途径。
摘要 — 提出了一种基于欺骗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 (SSPP) 的全空间高扫描速率漏波天线 (LWA),其由 SSPP 设计和矩形周期金属贴片组成。电磁 (EM) 波沿 SSPP 传播并耦合到金属贴片以产生快速辐射波,可实现从后到前频率的波束扫描性能。此外,通过色散关系、空间谐波和电场分布解释了设计的辐射机制。所提出的 LWA 基于 −1 阶空间谐波辐射能量,通过控制贴片的周期可实现全空间和高波束扫描速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LWA 在 12.9 至 16.5 GHz 频带内实现从 − 90° 到 90° 的全空间波束扫描,同时天线还保持了 7.35°/% 的高扫描速率。
摘要:最近,磁电(ME)天线已成为非常低频(VLF)频段的天线微型化的热门话题,因为它们的大小可以降低到传统电气天线的千分之一。但是,它们仍然患有狭窄的传输/接收带宽和弱辐射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带有Microbridge结构的VLF薄片ME天线,并使用了数组连接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在23 kHz时,ME天线单位的检测极限为636 pt/√Hz,0.12 m时的辐射磁场强度为0.87 nt(输入功率为10 mW)。通过将三个ME天线单元串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与单个单元相比,输出响应已增加到1.72倍,EM波辐射强度增加到1.9倍。与单个单元相比,通过平行连接两个具有不同谐振频率的ME天线单元,输出响应带宽已扩展到1.56倍,并且信号辐射带宽已扩展到1.47倍。这项工作为我天线的未来大规模阵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摘要本文为能源工程主题,尤其是能源收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线功率传输(WPT)是最近在该领域使用的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可以为Rectenna Systems等环境以干净的方式发电。Rectenna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微带贴片天线(MPA)。这是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概念1×4圆形极化MPA阵列的新颖概念,以在2.45 GHz的谐振频率(射频频率能量收集(RFEH)系统)的谐振频率下运行。基本MPA元件是使用中心插槽的正方形天线,在四个角处与缺陷的地面结构(DGS)方法相结合。为了提高天线的性能,以与Rectenna系统的整合电路集成,这是RFEH中最常用的系统。通过CST MWS软件和HFSS求解器获得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这种新颖设计在反射系数,电压站立波比,轴向比率,轴向比率,方向性和增益为2.45 [GHz]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此开发的MPA适用于各种RFEH应用。
广泛的纳米光子应用依赖于极化相关的等离子体共振,这通常需要具有各向异性形状的金属纳米结构。这项工作通过破坏材料介电常数的对称性,证明了极化相关的等离子体共振。研究表明,导电聚合物的分子排列可以产生具有极化相关等离子体频率和相应的平面双曲介电常数区域的材料。这一结果不仅仅是基于各向异性电荷迁移率的预期结果,还意味着电荷载体的有效质量在聚合物排列时也变得各向异性。这一独特特征用于展示圆对称纳米天线,其提供与排列方向平行和垂直的不同等离子体共振。纳米天线可通过聚合物的氧化还原状态进一步调节。重要的是,聚合物排列可以使等离子体波长和共振蓝移几百纳米,形成一种新方法,以实现可见光氧化还原可调导电聚合物纳米天线的最终目标。
应使用增益,光圈和辐射抗性的概念对任何空中进行的完整分析,但这种方法在回答以下简单问题时曲折途径。“如果铁岩杆天线位于每米的强度E伏的辐射场,并且P.D.在线圈端子上是v伏特,我们如何找到适合关系的有效长度l v = le?”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但是,从电磁理论和航空设计的文献中几乎没有得到理解。有一种相当简单的解决方案方法,该方法将在本文的后面介绍,但首先检查了更简单的结构,环或框架空中。假设一个循环与波长相比,大小很小,n圈封闭了一个平方米的区域,其平面与发射器一致。然后,传输磁场将正常通过a,如果没有从线圈中取出电流,则P.D。可以根据变化法则计算。如果磁场为h = hm sin 2trft 2trft,则链接的通量为µDAH,并且P.D.是
摘要天线技术通过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在蜂窝网络中提高光谱效率,安全性,能源效率和整体服务质量,这些算法在为干涉剂生成零的同时为用户提供辐射光束。在本文中,比较了用于形成用于形成智能天线束的光束的ML SO诸如支撑矢量机(SVM)算法,人工神经网络(ANN),集合算法(EA)和决策树(DT)算法等ML SO的性能。考虑了由10个半波偶极子组成的智能天线阵列。ANN方法比剩余的方法在实现光束和空方向方面的效果相比,而EA在降低侧叶级别(SLL)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性能。使用EA用于所有用户方向可实现最大SLL。在形成智能天线的光束方面,ANN算法的表现与可变的速度尺寸自适应算法相比。
立方体卫星,或称CubeSat,确实是一种最近越来越受欢迎的纳米卫星,尤其是那些将立方体卫星视为太空计划传统卫星替代品的人。这是因为它们成本低,并且可以使用商用现货组件制造。立方体卫星的最小尺寸为1U(100 × 100 mm2)。1U可轻松升级以用于更大规模的任务(2至12U)。立方体卫星可执行传统卫星的所有基本活动。其电力需求由固定在立方体卫星机身上的电池组和太阳能电池板满足。然而,由于立方体卫星的尺寸比传统卫星小,因此其子系统必须非常小。此外,天线设计是卫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地面站和卫星之间的下行和上行通信。然而,它的尺寸和重量必须与立方体卫星兼容,并必须具有良好的辐射性能[1]。立方体卫星的天线数量最近有所增加,这些卫星工作在 437 MHz(即业余超高频频段),这不仅可以实现无缝上行和下行通信,还可以使一个立方体卫星在网络中相互连接。此外,超高频范围内的立方体卫星天线配置提供平面和非平面几何形状。文献中已经发表了许多适用于在超高频频段工作的立方体卫星的平面和非平面天线配置,包括缝隙天线、偶极天线、单极天线、螺旋天线、八木天线和曲折线天线。贴片天线和缝隙天线是连接轨道立方体卫星与地球上地面站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体积小、结构紧凑、弹性好、制造简单。它们还具有最小的辐射损耗、较低的色散和简单的输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