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論文发表林韦志杨筑安杨筑安赖欣宜易哲安陈国豪邓珮琳徐培文侯儒君胡瑄耘王乔立苏正宪苏志文黄兆清洪翊芸Wee Beng Lim 陈淯圣郭哲玮林子玮林柏廷宋泓葰柯虹瑩林政宏林奕全张馨呂宗谚林弘杰陈家维蔡奇男陈瑜轩孙德娟林子桓邱景徽陈祺蔡世国谢立伟翁颖信苏柏豪陈韦佑王升钧洪孟君胡家豪陈羽蓁林炜翔胡政嘉胡政嘉林文元许倬宪余滋雅褚祥蕴洪晨玮许嘉峻陈冠玮葉怡伶吴家森慧麗Mintra Phochanamanee 吴宗原
宋逸游毕业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和深度学习。王悦毕业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王宣毕业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和数据库。黄岱云毕业于利物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西交利物浦大学药学院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阮安是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医疗机器人和深度学习。孟佳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的教授。他的工作重点是表观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刘志平(2023/02-2023/05,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陈逸飞(2023/01-2023/04,剑桥大学研究生)、张蕾(2021/12-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刘霞(2021/08-2023/04,中科院博士生)、张浩凯(2021/10-2023/04,清华大学博士生)、朱成宏(2021/12-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荆明睿(2022/05-2023/04,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博士生)、余湛(2021/11-2023/05,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宋志新(2020/04-2021/07,现于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赵选强(202008-202208,现于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本池(2020/10-2022/03,现于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陈然柳(2020/08-2021/08,现于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蒋佳庆(2020/07-2021/04,现于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曹晨峰(2020/07-2020/10,现于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余思卓(2021/01-2021/10,现于巴黎-萨克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夏子涵(2021/04-2022/03,现于南加州大学学生)、王庆河(2020/09-2021/09,现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王子河(2020/07-2021/07,现百度软件工程师)、莫印(2021/09-2021/12,百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李罗珍(2022/08-2022/11,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生)、朱成凯(2021/08-2023/04,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生)、耿刘(2021/08-2023/04,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生)、姚宏顺(2021/08-2023/04,研究生)、王振铎(2022/07-2022/09)、施凯彦(2021/04-2021/07)、叶瑞林(2021/09-) 2022/01), 黄嘉欣(2021/09-2022/01)、王家辉(2021/06-2021/08)、宋艺轩(2021/06-2021/08)、李茂然(2021/02-2021/07)、刘迎建(2021/01-2021/07)、严子贤(2020/09-2021/09)、席韩哲(2021/05-2021/09)、陈一方(2020/03-2020/06)、孟泽林(2020/04-2021/07)。
顾婷萱,王天琪,邓庆* *PI:生物科学系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 70%,通过吞噬作用、细胞因子释放、NETosis 等作用,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发挥促炎和抗炎功能,中性粒细胞需要在趋化梯度的精细引导下迅速穿过内皮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定向迁移的缺陷与多种严重的人类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然而,中性粒细胞定向迁移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这一直是中性粒细胞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琼脂糖凝胶下测定法是一种研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常规方法,因为它成本低廉、简单、灵活,并且适用于活细胞成像。然而,目前的琼脂糖凝胶下测定法有几个缺陷需要改进,特别是在浇铸琼脂糖凝胶时,包括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不一致以及戳琼脂糖凝胶孔的缺陷。为了改进测定方法,能够产生一致孔尺寸和孔与孔之间的长度的模具是关键;使用 3D 打印,可以快速制作模具并轻松调整到不同的参数。我们的研究表明,3D 打印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可以改进目前琼脂糖迁移测定法下的缺陷,减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并保持不同实验组之间孔尺寸和长度的一致性。
[1] 陈善广 , 陈金盾 , 姜国华 , 等 .我国载人航天成就与空间 站建设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 2012, 25: 391-6 [2] 唐琳 .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 展 .科学新闻 , 2023, 25: 11 [3] 肖毅 , 陈晓萍 , 许潇丹 , 等 .空间脑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 , 2024, 54: 325-37 [4] 王跃 , 陈善广 , 吴斌 , 等 .长期空间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出 现的心理问题 .心理技术与应用 , 2013, 1: 40-5 [5] 陈善广 , 王春慧 , 陈晓萍 , 等 .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 能力变化特性研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 2015, 28: 1-10 [6] 凌树宽 , 李玉恒 , 钟国徽 , 等 .机体对重力的感应及机制 .生命科学 , 2015, 27: 316-21 [7] 范媛媛 , 厉建伟 , 邢文娟 , 等 .航天脑科学研究进展 .生 命科学 , 2022, 34: 719-31 [8] 梁小弟 , 刘志臻 , 陈现云 , 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微重力条件下生物昼夜节律的变化研究 .生命科学 , 2015, 27: 1433-40 [9] 邓子宣 , Papukashvili D, Rcheulishvili N, 等 .失重 / 模拟 失重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航天医学与医 学工程 , 2019, 32: 89-94 [10] Tays GD, Hupfeld KE, McGregor HR, et al.The effects of long duration spaceflight on sensorimotor control and cognition.Front Neural Circuits, 2021, 15: 723504-18 [11] Mhatre SD, Iyer J, Puukila S, et al.Neuro-consequences of the spaceflight environment.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2, 132: 908-35 [12] 陈善广 , 邓一兵 , 李莹辉 .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 展与未来展望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 2018, 31: 79-89 [13] Moyer EL, Dumars PM, Sun GS, et al.Evaluation of rodent spaceflight in the NASA animal enclosure module for an extended operational period (up to 35 days).NPJ Microgravity, 2016, 2: 16002-9 [14] Mains R, Reynolds S, Associates M, et al.A researcher's guide to: rodent research [M].Rat maintenance in the research animal holding facility during the flight of space lab 3.Washington D.C.: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2015 [15] Fast T, Grindeland R, Kraft L, et al.Physiologist, 1985, 28: S187-8 [16] Ronca AE, Moyer EL, Talyansky Y, et al.Behavior of mice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Sci Rep, 2019, 9: 4717 [17] Morey-Holton ER, Hill EL, Souza KA.Animals and spaceflight: from survival to understanding.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 2007, 7: 17-25 [18] 陈天 , 胡秦 , 石哲 , 等 .美国太空动物实验研究发展历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22, 30: 582-8 [19] 董李晋川 , 黄红 , 刘斌 , 等 .苏俄太空动物实验研究发展 历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22, 30: 557-67 [20] Beheshti A, Shirazi-Fard Y, Choi S, et al.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spaceflight on mouse physiology using the open access NASA GeneLab platform.J Vis Exp, 2019, 143: e58447- 58 [21] 姜宁 , 刘斌 , 张亦文 , 等 .欧日太空动物实验研究概况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22, 30: 568-73 [22] Mao XW, Byrum S, Nishiyama NC, et al.Impact of
摘要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与并行系统已成为制造业和复杂系统管控领域的研究热点,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动融合。本文对数字孪生与并行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复杂系统管控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 数字孪生,并行系统,复杂系统管控,人工智能,虚实交互 引用文献 杨林瑶,陈思远,王晓,张俊,王成宏。数字孪生与并行系统:现状、比较与展望。自动化学报,2019,45 (11): 2001 − 2031
效率超过 21% 的太阳能电池朱宏伟†,‡,§,沈忠金*,‡,潘林峰∥,韩建蕾†,§,Felix T. Eickemeyer‡,李祥高*,†,§,王世荣†,§,刘红丽†,§,董晓飞†,§,Shaik M. Zakeeruddin‡,Anders Hagfeldt∥,Michael Grätzel*,‡和刘宇航*,‡†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中国;‡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光子学与界面实验室 (LPI),瑞士洛桑 CH-1015。 § 天津化学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2,中国。∥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光分子科学实验室(LSPM),第 6 站,CH-1015 洛桑,瑞士。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无掺杂添加剂,高效率摘要开发具有适当分子结构的空穴传输材料(HTM)和
在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大数据体系框架的构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参考数据”。因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思考领域,即人工智能环境下服务与决策的价值。本文选择后者“决策价值”的视角,对人工智能介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的情形进行伦理透视。人工智能是“非理性的社会人”[1]。作为科学决策的对象,人工智能作为“半理性的人”,如果进入全人类的工作群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虚拟团队的组建具有跨时间、跨空间、跨地域的特点。对于这种领导决策,Penny Pullan、沈晓斌等学者将其概括为“虚拟领导”,这种领导决策导致信息和领导力的对称性。人工智能的介入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补贴手段。当然,它的介入也带来了一些人与机器之间的伦理冲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探讨。
15. 补充说明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机场和飞机安全研发技术监测员是李晓功。 16. 摘要 这项技术调查是对无人机系统 (UAS) 中使用的各种推进系统的调查。讨论了 UAS 的现有和近期推进机制,例如往复活塞发动机、汪克尔转子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火箭动力系统、电动机和基于电池的系统。还讨论了使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光伏电池、超级电容器和螺旋桨的系统。每个系统都参考更大的概念框架进行描述,并描述了采用该系统的现有 UAS 的实例和概况。确定了每种推进系统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及其在 UAS 环境中的各自适用性,所有这些都是针对对 UAS 的监管和将其引入国家空域系统的关注而描述的。 17. 关键词 UAS、无人机、无人、推进、发动机、马达、动力
[4] Ding, H., Liang, X., Xu, J., Tang, Z., Li, Z., Liang, R.* , & Sun, G.* (2021). 用于柔性传感器的超强拉伸、高强度和快速自恢复的水解水凝胶。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13(19),22774-22784。[5] Tang, Z., Hu, X., Ding, H., Li, Z., Liang, R.* , & Sun, G.* (2021). 绒毛状聚(丙烯酸)基水凝胶吸附剂,具有快速高效的亚甲蓝去除能力。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594,54-63。[6] Huo, P., Ding, H., Tang, Z., Liang, X., Xu, J., Wang, M., Liang, R.* , & Sun, G.* (2022)。具有高韧性和快速自恢复的半互穿网络导电丝素蛋白水凝胶,可用于应变传感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7] 王梅、梁琳、刘倩、梁晓燕、郭红、李哲、梁荣* 和孙光杰 (2022)。磷酸氢二钾对磷酸镁钾水泥性能的影响。建筑与建筑材料,320,126283。[8] 郭红、唐哲、刘倩、徐建、王梅、梁荣* 和孙光杰 (2021)。超吸水绒毛状纳米复合水凝胶实现超稳定防冲刷水泥浆。建筑与建筑材料,301124035 [9] 刘倩、陆哲、胡晓、陈斌、李哲、梁荣*、孙光杰* (2021)。水泥基体原位聚合制备机械强度高的聚合物-水泥复合材料。建筑工程杂志,103048。 [10] 郭华、徐建、唐哲、刘倩、王明、梁荣*、孙光杰* (2022)。超吸水聚合物基防冲刷外加剂对海水混合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材料与结构,55(2),1-14。 [11] 王明、刘倩、梁荣、徐建、李哲、梁荣*、孙光杰 (2022)。偏高岭土对高水固比磷酸镁钾水泥性能的影响。土木工程材料学报,34(9),040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