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质量注入热防护是一种高效、主动的热防护技术,它通过向流场中注入储存的冷却剂来冷却结构,冷却剂在吸收热量的同时,还对流场结构产生影响,起到隔热作用。质量注入方式可用于高热流密度、长时间飞行的工况,是高超声速飞行器最有潜力的冷却技术之一。蒸发、薄膜冷却和对冲喷射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的典型质量注入技术。本文介绍了3种典型的质量注入技术的冷却机理,比较了3种技术的注入方式、流场特点和冷却效率,分析了3种技术在飞行器上应用的不足,并针对每种不足推荐了几种质量注入技术的组合方案。最后,对质量注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3点展望。未来应发展大体积注入热防护技术的流体-热-结构耦合方法、注入结构设计与优化以及热防护系统效能评估等。
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运维阶段是全寿命周期的核心环节,目前针对运维全过程安全风险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如何有效利用运维阶段丰富的监测数据及相关安全风险信息,对结构运维全过程安全风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预测的研究,对预应力钢结构运维安全状态的判断与控制决策效率产生影响。以轮辐式索桁架为例,提出将数字孪生模型(DTM)与钢结构运维安全融合的新理念,通过现实物理空间维度与数字虚拟空间维度相结合,基于假设的分析模型,对钢结构运维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上提出了理论框架,并从大数据的角度对某预应力钢结构进行了案例分析,评估了该方法在预应力损失及不均匀雨雪荷载工况下应用的可行性,可为运维管理提供指导并及时制定策略。
摘要:在低碳能源系统中,由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会导致系统电压调节能力下降,因此一旦发生电压超标现象,容易造成大面积可再生能源脱网、停电事故。为了提高低碳能源系统的电压调节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两级送端电网过电压抑制策略。首先,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低碳能源系统送端电网过电压现象的发生原理,提出一种由整流站集中控制和分布式电源电网灵活资源控制两级组成的过电压控制策略。然后,利用PSO算法和一致性算法对建立的控制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基于实际运行电网数据建立仿真系统,通过仿真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均能有效抑制交流母线暂态过电压,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送端电网的运行稳定性。此外,在白天过电压调节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柔性调节设备的潜力,缩短电压超限持续时间,降低电压超限峰值,有助于降低电网可再生能源浪费率。
ACP 美国清洁能源 DFMEA 设计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DLC 设计载荷工况 dWAM 分布式风气动弹性建模 ECD 具有方向变化的极端相干阵风 ECG 极端相干阵风 EDC 极端方向变化 EOG 极端运行阵风 EOG 1、EOG 50 具有 1 年和 50 年重现期的 EOG ETM 极端湍流模型 EWM 极端风速模型 EWS 极端风切变 FLS 疲劳极限状态 HAWC2 水平轴风力涡轮机模拟代码 第二代 HAWT 水平轴风力涡轮机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RE IEC 可再生能源应用设备标准认证体系 NREL 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NTM 正常湍流模型 NWP 正常风廓线模型 O&M 运营和维护 OEM 原始设备制造商 PSF 部分安全系数 RRD RRD Engineering, LLC SLS 使用极限状态 ULS 极限状态 VAWT垂直轴风力涡轮机 V&V 验证和确认 WTG 风力发电机 数学符号 A 威布尔尺度参数 𝐹𝐹 𝑘𝑘 通用特征载荷 k 威布尔形状参数 I ETM ETM 湍流强度 PE (𝐹𝐹 𝑘𝑘 ) 超过 𝐹𝐹 𝑘𝑘 的概率 p 0 参考大气压 T ECD ECD 的瞬态持续时间 T EDC EDC 的瞬态持续时间 T EWS 极端风切变 (EWS) 的瞬态持续时间 T 阵风 EOG 的阵风持续时间
1.图 2-1:板-加强筋和 HAZ 的材料曲线 (Rigo et al.2003) ..........................8 2.图 3-1:6061 和 5083 材料中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13 3.图 6-1:AL5083 和 AL 6082 的应力-应变关系.............................................49 4.图 6-2:板和加强筋的热影响区 (HAZ) (Paik 2005) .............................50 5.图 6-3:加强板的有限元模型.........................................................................51 6.图 6-4:带HAZ ................................................................................51 7.图 6-5:带 HAZ 的挤压板有限元模型 ..............................................................52 8.图 6-6:应用于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 ................................................................52 9.图 7-1:极限强度比较(FEA 结果) .............................................................................55 10.图 7-2:极限强度比较:综合性能与降低的母材性能 .............................................................................................................61 11.图 7-3:模型 11 的极限强度比较:综合性能与增加的 HAZ 性能(25% 更高的屈服强度) .............................................................................................61 12.图 7-4:强度降低与失效应力除以 HAZ 屈服强度..................62 13.图 7-5:平均失效应力下强度降低与 HAZ/基准切线模量比率.........................................................................................................................62 14.图 7-6:拉伸载荷工况屈服点比较.........................................................................................64 15.图 7-7:屈服点侧压力图.........................................................................................................68 16.图 7-8:侧压力相对于屈服点的百分比差异。组合情况 ...........................68 17.图 7-9:假设的软化区 (Paik 2005) ......................................................................................69 18.图 7-10:带软化区的板-加强筋组合横截面 (Paik 2005) .............................................................................................................................................69 19.图7-11:极限强度比较......................................................................................73
俄罗斯海事船级社远洋船舶入级与建造规则已按照既定的批准程序获得批准,并于 2020 年 1 月 1 日生效。本规则的当前版本基于 2019 年版本,并考虑了发布前立即制定的修订。已考虑国际船级社协会 (IACS) 的统一要求、解释和建议以及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相关决议。本规则分为以下部分发布:第一部分“入级”;第二部分“船体”;第三部分“设备、布置和舾装”;第四部分“稳性”;第五部分“分舱”;第六部分“防火”;第七部分“机械装置”;第八部分“系统和管道”;第九部分“机械”;第十部分“锅炉、热交换器和压力容器”;第十一部分“电气设备”;第十二部分“制冷装置”;第十三部分“材料”;第十四部分“焊接”;第十五部分“自动化”;第十六部分“纤维增强塑料船舶的结构和强度”;第十七部分“船舶结构和操作特性附加标志中的区别标记和描述性符号”;第十八部分“集装箱船和主要用于运载集装箱货物的船舶结构的附加要求”。本部分内容与 IACS UR S11A“集装箱船总纵强度标准”(2015 年 6 月)和 S34“集装箱船有限元分析强度评估载荷工况的功能要求”(2015 年 5 月)相同;俄罗斯海事船舶登记规则和指南补充。IACS 程序要求、统一解释和建议。第 I 至 XVII 部分以俄文和英文电子版发布。第 XVIII 部分和俄罗斯海事船舶登记规则和指南补充仅以英文电子版发布。
俄罗斯海事船级社远洋船舶入级与建造规则已按照既定的批准程序获得批准,并于 2019 年 1 月 1 日生效。本规则的当前版本基于 2018 年版本,并考虑了发布前立即制定的修订。已考虑国际船级社协会 (IACS) 的统一要求、解释和建议以及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相关决议。本规则分为以下部分发布:第一部分“入级”;第二部分“船体”;第三部分“设备、布置和舾装”;第四部分“稳性”;第五部分“分舱”;第六部分“防火”;第七部分“机械装置”;第八部分“系统和管道”;第九部分“机械”;第十部分“锅炉、热交换器和压力容器”;第十一部分“电气设备”;第十二部分“制冷装置”;第十三部分“材料”;第十四部分“焊接”;第十五部分“自动化”;第十六部分“纤维增强塑料船舶的结构和强度”;第十七部分“船舶结构和操作特性附加标志中的区别标记和描述性符号”;第十八部分“散货船和油船的共同结构规则”。本部分的文本与 IACS 共同结构规则的文本相同;第十九部分“集装箱船和主要用于运载集装箱货物的船舶结构的附加要求”。本部分文本与 IACS UR S11A《集装箱船总纵强度标准》(2015 年 6 月)和 S34《集装箱船有限元分析强度评估载荷工况功能要求》(2015 年 5 月)相同。第 I 至 XVII 部分以俄文和英文电子版发布。如果俄文和英文版本之间存在差异,以俄文版本为准。第 XVIII 至 XIX 部分仅以英文电子版发布。
俄罗斯海事船级社远洋船舶入级与建造规则已按照既定的批准程序获得批准,并于 2019 年 1 月 1 日生效。本规则第 20 版以 2018 年版为基础,并考虑了发布前立即制定的修正案。已考虑国际船级社协会 (IACS) 的统一要求、解释和建议以及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相关决议。本规则分为以下部分发布:第一部分“入级”;第二部分“船体”;第三部分“设备、布置和舾装”;第四部分“稳性”;第五部分“分舱”;第六部分“防火”;第七部分“机械装置”;第八部分“系统和管道”;第九部分“机械”;第十部分“锅炉、热交换器和压力容器”;第十一部分“电气设备”;第十二部分“制冷装置”;第十三部分“材料”;第十四部分“焊接”;第十五部分“自动化”;第十六部分“纤维增强塑料船舶的结构和强度”;第十七部分“船舶结构和操作特性附加标志中的区别标记和描述性符号”;第十八部分“散货船和油船的共同结构规则”。本部分文本与 IACS 共同结构规则;第十九部分“集装箱船和主要用于运载集装箱货物的船舶结构的附加要求”相同。本部分文本与 IACS UR S11A《集装箱船总纵强度标准》(2015 年 6 月)和 S34《集装箱船有限元分析强度评估载荷工况功能要求》(2015 年 5 月)相同。第 I 至 XVII 部分以俄文和英文电子版发布。如果俄文和英文版本之间存在差异,以俄文版本为准。第 XVIII 至 XIX 部分仅以英文电子版发布。
城市地下交叉换乘地铁车站修建中经常会遇到埋藏较浅、围岩不同、跨度和高度较大、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周边建筑物对施工顺序敏感等困难,因此需要建立控制地下空间稳定性和地面沉降的地下工程。本文针对某车站的施工难点(最大开挖面积超过760 m 2 ),对该类换乘车站结构及施工开挖进行综合选型设计、施工力学响应、控制技术等。首先,借鉴大型地下换乘交通工程设计经验,充分考虑地层条件,提出一种“拱墙式”交叉换乘结构工法。经过精细数值分析,表明该结构可充分利用地层条件,减小地表沉降。 10、针对大断面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问题,在传统大断面开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叉岩梁+掘进法”施工方法。为验证该施工方法的效果,采用三维详细数值模型模拟施工工况,探究各开挖步骤下围岩力学响应特征及位移变化情况。与传统大断面开挖方法进行同步解释,结果表明新方法在控制围岩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为保证工程安全施工,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交通隧道工程试验系统开展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拱墙式”交叉转换结构施工全过程响应特性。通过对测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形式及开挖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应力、结构力均满足安全施工要求。最终在新的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下,车站可安全施工。因此本文提出的结构形式和方法可以适应复杂环境下在建的大型地下结构。
《俄罗斯海事船级社远洋船舶入级与建造规则》已按照既定的批准程序获得批准,并于 2019 年 1 月 1 日生效。本规则的现行版本以 2018 年版本为基础,并考虑了发布前立即制定的修订。已考虑到国际船级社协会 (IACS) 的统一要求、解释和建议以及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相关决议。本规则分为以下部分发布:第 I 部分“入级”;第 II 部分“船体”;第 III 部分“设备、布置和舾装”;第 IV 部分“稳性”;第 V 部分“分舱”;第 VI 部分“防火”;第 VII 部分“机械装置”;第 VIII 部分“系统和管道”;第 IX 部分“机械”;第 X 部分“锅炉、热交换器和压力容器”;第 XI 部分“电气设备”;第十二部分“制冷装置”;第十三部分“材料”;第十四部分“焊接”;第十五部分“自动化”;第十六部分“纤维增强塑料船舶的结构和强度”;第十七部分“船舶结构和操作特性附加标志中的区别标志和描述性符号”;第十八部分“散货船和油船的共同结构规则”。本部分文本与IACS共同结构规则文本相同;第十九部分“集装箱船和主要用于运载集装箱货物的船舶结构的附加要求”。本部分的文本与 IACS UR S11A《集装箱船总纵强度标准》(2015 年 6 月)和 S34《集装箱船有限元分析强度评估载荷工况的功能要求》(2015 年 5 月)相同。第 I 至 XVII 部分以俄文和英文电子版发布。如果俄文和英文版本之间存在差异,以俄文版本为准。第 XVIII 至 XIX 部分仅以英文电子版发布。